“常青树”的管理学涵义源自于美国著名管理科学家吉姆.科林斯与杰里.波勒斯合作出版的著作《基业长青》的启示,追求基业长青的理念成为各种组织的不懈追求。选用这一命题,是因为延安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长久为人们所赞颂所效仿所践行而常青常新。
论证一:它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是一块十分贫脊的土地。
谁也不曾想到,1940年的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演讲时曾十分自豪的说,这里“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风;没有人吃磨擦饭;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令人羡慕,使人向往。
谁也不曾想到,从1935年到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和后来的西柏坡)领导、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有谁曾想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证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党的执政宗旨
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期盼着有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所以“打土豪,分田地”一提出,参加革命的人流如潮水般涌入,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它充分体现了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当然欢迎。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目的又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为了让中国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这就是党的执政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不禁风寒,出现了一些思想信仰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的现象,甚至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这说明,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意识,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就是要让我们党,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经得起严峻考验,能够明辨是非,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始终牢记党的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证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1941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我党我军,断我抗日供给,妄想以此来达到困死饿死我党这支抗日中坚力量。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指战员披荆斩棘,艰苦奋战,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战胜了重重困难,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这是什么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靠着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从在上海建党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才能跑赢世界,领先世界。
论证四:实事求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纠正错误的法宝
翻开1949—1978这段29年的历史,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大成就,但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错误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有的错误甚至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我们党总是能够纠正这些错误,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行。
这里我们只谈“大跃进”的错误和对其的纠正。
1958-1960年上半年,我们党试图利用本土充裕劳动力和蓬勃的群众热情,开展在工业和农业上的“大跃进”运动。在“赶英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怂恿下,全国范围刮起了“放卫星”的虚假浮夸作风。从1958年秋收开始,由南到北出现亩产粮食“放卫星”:
7月12日,福建闽侯城门乡公社:3275斤;7月18日,福建闽侯连板公社:5806斤;8月1日,湖北孝感长风公社:15361斤;8月10日,安徽枞阳高峰公社:16227斤;8月13日,湖北麻城建国公社:36956斤;8月22日,安徽繁昌,43075斤9两(“9两”这种虚假的数字都有——笔者注);9月5日,广东北部山区连县,60437斤……在大跃进过程中,这种虚报产量的事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徐水县,号称一年收获粮食12亿斤。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种严重背离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作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造成了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加上从1959年起,中国农业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还要还苏联的债务,国家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到1960年下半年,“大跃进”已经进行不下去了。严峻的现实使中央领导层清醒过来,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建设方针。
196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了他写的《十年总结》一文,初步总结了经验,并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纠正“大跃进”、“共产”风。196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研。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也分别到湖南、河北、四川、北京等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在这期间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民普遍反对的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给“大跃进”划上了句号。
论证五: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中国革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以找到延安精神的历史痕迹,这就是一种开拓创新。无数历史实践证明,我们党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博大胸怀。1945年在延安,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先生就向毛泽东提出,精神懈怠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他认为,一个政党刚执政时,总是勤勉谨慎地工作。但执政时间一长,就不免精神懈怠,执政不力,最终导致执政失败。历史上一代代王朝、一任任政府、一个个政党都难免因精神懈怠而垮台。毛泽东为此勉励全党要保持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今天,我们不但不能懒政庸政,还要让延安精神里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那时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天提出的是“建成”。试想,如果我们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就不能如期实现。
2015年2月、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先后考察了延安和井冈山,明确指出:延安时期,井冈山时期,从领袖到士兵,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靠着红米饭、南瓜汤度过艰苦岁月,不断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忘、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勤务员,更要尚俭戒奢、廉洁奉公,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才能在关键时刻冲得出、顶得上、担得起,带领群众干一番事业。习近平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可以说,延安精神是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的,是一棵永远常青的常青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光大常青。
(作者单位: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