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是:(1)文物: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组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工程及考古遗址的地区。文化遗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创造中,文化遗产的传承又推动历史的发展。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渗透着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样式和行为样式。在经济腾飞、人心浮躁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为我们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是扬弃,“扬”主要是指为古为今用,“弃”是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提到“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坚持人的主体性,指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理应由人类共享,而不应该有着国界、种族、代际之别,对于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文化遗产既是某国某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东西实质就是需要用扬弃的观点看待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对待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力求原滋原味地保存其具体内涵,而更应该挖掘的是它与当下社会接轨的东西。
第二,塑造的方法。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分为三大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是基础,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认为文化带有阶级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烙印,统治者按照统治需要塑造了利于自己的文化系统,人们的思维、行为受制于这个文化系统,其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自然偏向统治者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资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就从而形成了一个向心力,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政权,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按照马克思的文化塑造观来看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呈现出浮躁之气,迫切需要加文化建设。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之一,它既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源泉,文化遗产对于构建社会规则、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了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董永传说等爱情故事,这三大传说都是中华民族心理、中国人的价值观的体现、白蛇传的人妖恋、梁祝的越等级恋、董永和七仙女的仙凡恋,在封建社会表达的是人们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爱情、婚姻,在当代,它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普世价值。三大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当下,有些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散漫态度与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和董永传说所体现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三大传说的重视和保护,其实也就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的矛盾。
以湖南省凤凰古城为例,凤凰古城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沈从文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南方长城等古遗址116处。2001年12月17日,凤凰古城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外来收入。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当地政府政府盲目扩建古城,改建道路,凤凰古城内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银器店、餐馆、酒吧,原本宁静的沱江边上,摆满了卖银器的小摊,原本忠厚淳朴的农民很多变成了唯利是从的商贩,强买强卖、虚报价格、敲诈欺骗外地人。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上面分析的是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对立性,但是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又具有统一性,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是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针对凤凰古城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当地政府宣布从2013年4月10日起,湖南凤凰古城开始实施售票,游客需要购买148元门票才能进去古城。此政策一出,去古城的人数减少,招致了大批商户和当地居民的反对,但政府价降低门票价格、适度限制进城游客量,这客观上在一定程度既保障了古城的经济功能的发挥,又在古城精神功能的保护上更近一步。如何有效得把凤凰古城的经济功能和经精神功能进行转化,构成一个统一体,达到两个功能双重发挥,形成双赢格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大众合力构成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历史发展的动力、达成历史发展的目标。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物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实践结果,是人类思维物化的有形产物,如秦始皇兵马俑,它是劳动人民艺术才能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八类,即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及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同样是人类智慧传承的载体。
总之,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创造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必须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