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也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必然离不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仍在不断探索与转型相适应的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困境,极大制约着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创新驱动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本报特约湖北省社科院有关学者对此从不同层面予以深度探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当前农村社会一些影响稳定与发展的困境,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乡村精英流失, 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乡村属于封闭的熟人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精英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他们了解农村熟悉乡情,洞察乡村发展问题,也容易介入乡村公共事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松绑和城镇化推进,大量乡村人口“离土又离乡”,乡村只留下老人、妇女、儿童及其它弱势群体,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尽管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同样面临诸多障碍,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二、社会分化加剧,村民自治后劲不足
1988年,村民自治进入制度化运作。当时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对土地和村庄相当依赖。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农村、农民中出现了职业分化、收入分化、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人们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
三、村民维权不畅,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随着村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其权利意识也得以觉醒。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进京上访、堵塞交通要道、围堵政府大门乃至其它群体性事件等极端方式。这种“中国式乡村维权”,不仅妨碍党政机关正常工作、扰乱社会秩序,更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四、“苍蝇式”腐败,侵蚀治理根基
长期以来,基层“苍蝇式”腐败饱受诟病。据媒体统计,2014年以来,全国31个省级纪检监察部门网站上发布了涉及近400例“村官”违法违纪案件,甚至有个别村两委干部全军覆没。央视《新闻1+1》栏目曾聚焦农村基层腐败问题,就发出“农村腐败猛于虎”的深刻警醒。对于村官来说,由于乡镇监督太远、群众监督太软,加上农村基层因处在制度体系末端而受到的约束不大,这为他们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导致侵吞民生资金、蚕食群众利益的现象频现,不仅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侵蚀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合法根基。
五、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供不应求
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农业税取消之前,乡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乡镇自筹、农民集资提留或者纳税,其中农业税占主要。后农业税时代,在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十分有限、“一事一议”收费难以操作、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社会捐赠十分有限,导致乡村治理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六、传统文化断裂,灰色势力抬头
传统乡村社会,宗族观念、乡村习俗、村规民约、儒家思想奠定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村民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约束、彼此监督,乡村长期稳定有序。改革开放之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村民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乡村传统文化受到挑战,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主要表现在:许多村民的生活富裕了、环境改善了,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没有随之提升,崇尚享乐、爱好攀比、赌博成瘾、离婚骤增、婆媳不和、弃养老人、纠纷不断。乡村精神在缺失、乡风文明每况愈下。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剥离了基层组织对资源的垄断权和分配权,基层组织的行政能力和政治权威明显弱化,这给乡村灰色势力的抬头提供了可乘之机。
七、乡村空心化,留守生活困难重重
所谓“乡村空心化”,就是城镇化过程中,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大量流失,使乡村发展陷入困境。不同于热闹繁荣、处处有天网工程的城市,农村分散冷清、没有视频监控、没有治安巡逻,加上留守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御抵抗能力弱,致使针对留守老人的诈骗罪、盗窃罪,针对留守妇女的性侵涉暴犯罪、针对留守儿童的性侵和拐卖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挑战农村公共安全。据2012年民政部和2013年全国妇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有留守老人4000万、留守妇女5000万、留守儿童6102万,这个群体数量呈现增加态势。留守族问题已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不能回避的坎儿。
八、环境污染严重,村民无力承受之痛
一直以来,农村以天地广阔、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野趣横生、食品天然而骄傲,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如今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逐步趋于恶化。例如:以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地膜为主的面源污染,呈分散化、隐蔽化、扩大化;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盐渍化;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不按环保要求排放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持久性危害;随着城市环境管理日益严格,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等被偷偷转移到农村,严重破坏乡村美景。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