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省“三农”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湖北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许多新变化、新问题。新时期湖北“三农”工作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月14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召开。省委、省政府涉农部门领导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加快推进湖北农业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刘兆麟:要重视“人的新农村”
最近,习总书记在关于三农“五新”系列谈话中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的新农村”,体现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我省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多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依次推进,覆盖了全省一半以上乡镇。
目前,湖北新农村建设在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明显,但在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重视不够,“荒芜村”、“空心村”大量出现,“三留守”、农村教育、传统乡土文化问题日益凸显。按照中央的精神,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推动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借助我省“三万”活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实现“人的新农村”。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梅学书:应对挑战同时也要抢抓新机遇
在新常态下,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对农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农业发展不能再走以往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的路子。但同时,湖北农业发展也要抓新机遇:一是我国已走出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农业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足够的食品和工业所需的农产品。二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经营的资本化、专业化、规模化已由畜牧业、园艺业向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生产延伸。三是农业增长动力不是来自农业内部,而是来自农业外部,来自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来自工业化和城镇化。
湖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覃道明:以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准确判断和把握湖北的省情,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思维的创新。对湖北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应该往外看,从城乡统筹、二三产业的关联性等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要用新的思维和视野解决问题。
二是方法的创新。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差距,主要在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抓体制创新,让政府无形之手在现代农业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还要抓经营主体的创新。现代农业已经成为职业农民、企业家、金融资本、农业科技等相关因素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肖长惜: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作为首要任务。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湖北粮棉油生产存在两大矛盾:一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有效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生产的低比较效益难以有效承载农民的收入增长高期待,粮食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5年,湖北粮食生产要强调一个“增”字,千方百计扩面积、提单产;在棉花生产上落实一个“调”字,继续压减低产低效棉区种植面积,扩种粮食和其他高效作物;在油料生产上贯彻一个“保”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巩固全国第一的位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要加快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农业综合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增收越来越难;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保障粮食安全任务日益艰巨;农业要素大量流失,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等现象普遍。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让过去家庭经营层面上生产资料细碎化、资本含量低、技术构成少、抗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遗传基因”逐步得到改造,而且也让集体经营层面上资源贫乏、债务缠身、服务短缺、干部难作为、群众不满意等“疑难病症”逐渐得以解除,建立起“有分有统”、“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提升传统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使之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扶持其自办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创建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发展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士军:要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我们在农业上有很多先进技术,但在农村基层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短路”,堵在“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湖北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职能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存在。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理念,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要不断完善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做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华中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青平:要以品牌建设引领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处于劣势,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缺乏信心。一是消费者忠诚度低,二是高端市场流失严重,三是缺乏强势品牌。
湖北不仅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业,还要以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好农业,其核心在于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牵引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要整合好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品牌树立后,要通过法律、文化等手段精心保护。同时,要迎合新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品牌创新。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