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任务。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围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近期,中央印发了该《意见》。纵观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和中央的大政方针,中国智库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但同时也面临更多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挑战。挑战不仅涉及智库自身的改革转型,更多涉及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方面的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就新型智库建设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指导地方智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然而地方落实中央政策仍存在实施条件差异等问题,一些具体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归纳起来,地方党委、政府和智库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政策方面面临几个主要问题,集中在宏观体制机制、微观组织管理、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等方面。
一、关于宏观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支持的主要智库是党委政策研究室、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部门研究机构、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以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基础,参与决策咨询工作,发展迅速。这对于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从服务决策的效果和研究的投入产出来讲,无疑存在大量的非效率。主要表现为研究力量分散,存在大量重复劳动,研究成果不能延续深入,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供需脱节,成果报送滞后,轻重缓急和层次不清。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部门以内刊的形式报送到领导案头的决策咨询报告雪片般累牍,如果面面批示到位,领导的工作量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
对此,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省一级应积极做出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决策咨询制度。要规范、细化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建立支持智库参与谋划重大发展战略、制定重大决策、实施重大政策,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二是规划专业智库。要整合全域研究力量进行优势组合,按照决策咨询需求集中相关领域的最优研究力量,开展长期精细的研究。三是建立枢纽智库。由枢纽智库研究决策咨询需求,发布选题。选题可由领导、部门出题与智库自选相结合。要统一报送渠道,按照轻重缓急和类别层次,以党委、政府约稿和常规定期报送相结合的方式报送。同时,党委和政府也应建立相关督办落实机构,加强同枢纽智库的沟通反馈,提供咨询成果应用以及后续研究需求等信息,不断强化应用转化工作。
二、关于微观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党委、政府与智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党委、政府信息公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法进行的。目前,智库获取信息的机制不畅,难以掌握关键资料,导致不能把握问题实质,成果不能用,造成了大量浪费。其次是智库与党委、政府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问题。党委、政府机构和部门是按严格的层级隶属关系开展工作的,智库往往不能调动部门,开展创新性的自主研究很难。再次是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问题。现实中,不可能将相关优秀研究人才一股脑儿整合到一个实体智库中去,这需要构建无形的研究网络。第四是资源共享和使用权限的问题。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就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机构进行重复调研、重复研究、重复劳动的情况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程度惊人,现实迫切需要设计出一整套资源共享的机制。
对此,首先要通过立法的形式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扩散的程序和范围,将智库研究人员纳入法律监管的范畴,使其承担利用政府信息的法律责任,从而打通双方信息渠道。其次,通过一定的法规程序赋予重要智库,特别是枢纽智库协调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辅助研究工作的权限,促进智库与决策部门、职能部门的紧密结合。第三,通过枢纽智库建立专家数据库,掌握研究制高点的相关信息,协调组织研究力量。要以联盟的方式将区域各类研究力量整合起来。第四,应由枢纽智库组织建立区域综合决策咨询数据库,将研究成果、动态信息、成果转化应用等信息在数据库集中展示。并通过权限设置,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纵向和横向共享、互动服务,提高生产和应用的效率。
三、关于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方面的问题
当前,一是评价存在困难。由于智库没有显性绩效,智库产品的成本、效益难以量化,因而评价方式和机制都不完善。二是应用转化存在困难。从当前的运作情况看,党委、政府序列的智库在推动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其它智库在应用转化上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是前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是同政府职能部门结合不够。
对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除回到前述完善党委、政府信息公开、扩散的立法和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外,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有智库参与的政策实施监督与评价制度。对已经进入决策并实施的智库成果,研究人员要参与跟踪研究,这样既有利于修正政策实施偏差,又有利于深化问题研究,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关于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的问题
当前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经费投入是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绝大多数地方党委、政府是重视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经费投入的度很难把握,往往犹豫不决。二是经费给谁的问题。由于社会问题变化纷繁复杂,前期研究成果还不一定能对研究成功提供完全支撑,党委、政府往往难以抉择。三是该给多少的问题。由于课题研究经费投入风险不可预见,预算难以精确,评价难以量化,政府往往左右为难。四是怎么用的问题。党委、政府往往习惯于用管理机关的方式对研究者使用经费进行管理,偏向于直接成本考核,较少考虑间接成本。但是,决策咨询成果往往来源于对现实情况和事物发展本质的把握,是思维运动,很多“金点子”来源于研究者丰富的社会阅历乃至特殊的人生经历,其间接成本要比直接成本大得多,而这些间接成本是不能估算的。
对此,地方党委、政府要大力解放思想。一是要做出科学规划。在保证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经费合理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更要作出科学统筹。要制订智库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进行按长期、中期、近期的分级分类规划。并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二是解决好经费给谁的问题。常规研究可要求以前期研究成果作支撑,并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对自由研究,特别是创新研究,应设立研究风险基金,同时配套设立宽松的特别结题评价标准。三是党委、政府在决定经费投入量时要更多考虑决策咨询成果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一个规划做好了,受益的是几代人。四是在经费使用管理上要以激发研究者创造力为准绳。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总体上是不利于营造创新氛围的,中国社科院已通过创新工程作出了探索,为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改革社科研究财务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要加快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