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揭牌。该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依托高校、以著名作家命名专门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为什么要成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有哪些意义?日前,笔者对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进行了专访。
作者:为什么要成立以刘醒龙的名字命名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李遇春:刘醒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坛少见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揭牌仪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就称赞刘醒龙是一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家,他的创作一直以来注重对我们民族文化人格的重审与重塑,既继承了鲁迅先生开创的现代启蒙文学批判传统,又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的精神资源或者说是“正能量”,体现了当代中国作家融会中西文化传统和中西文学传统的艺术诉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先生则认为刘醒龙是一位正在经典化的当代中国作家,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术探究。总之,刘醒龙是当代湖北文坛乃至当代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既是对作家的尊重与爱护,也是繁荣我校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我校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而刘醒龙的文学创作中以《凤凰琴》《天行者》为代表的作品正是以不同代际的乡村教师(民办教师和资教生)为主人公的小说名作,刘醒龙的文学创作似乎与教师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我校成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可谓适得其所、恰到好处。
作者:成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还有哪些主要目的?
李遇春:按照我们中心成立的基本构想,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力推进和深化著名作家刘醒龙的文学创作整体研究,总结刘醒龙文学创作历程中的成功经验,集中出版刘醒龙研究丛书,包括专题研究论文集或者学术专著,以及作家传记和年谱之类。
二是在刘醒龙研究的带动下,大力推进和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积极传承湖北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学术传统,并团结全国文学评论界同人,集中推出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新文学评论》(大型文学评论季刊)。
三是以刘醒龙研究为龙头,大力推进湖北当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努力扩大“文学鄂军”的全国乃至世界影响,促进湖北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四是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数据库”和相关学术网站等,为刘醒龙研究、湖北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
五是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文学院的学科交叉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作者:目前,中心的研究队伍怎么样?
李遇春:中心名誉主任是刘醒龙,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副校长黄永林担任中心主任。我们中心主要立足于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同时也联合文艺学、民间文学、外国文学、写作等不同学科或教研室的师资力量。规划总编制数50人,其中本校20人,外聘特约研究员30人,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15人,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在刚刚举行的“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刘醒龙文学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已经给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或作协系统的著名当代文学批评家颁发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特约研究员等三种类型的证书,初步彰显了我们中心学术队伍的整体实力。
作者:您能否谈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
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早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就集中开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并在北京正式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著)。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以王庆生、王凤、张永健、李逸涛、王又平、李遇春等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学者进一步将华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先后接受国家教委或教育部委托编写中国当代文学统编教材,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多年来也积极推进文学批评学研究,王先霈、胡亚敏等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工作,在全国文艺学界有重要地位;民间文学教研室也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刘守华、黄永林等的中国现当代民间文学研究一直在国内外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早就1994年我校文学院就在王先霈先生的主持下召开过刘醒龙小说专题研讨会,给当年在全国文坛声誉鹊起的青年作家刘醒龙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将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民间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刘醒龙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湖北当代文学研究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发挥积极影响,体现中心的整体学术优势。我们在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过程中,将力图把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者相融合,把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相结合,把“形证”(艺术审美形式分析)与“心证”(精神心理分析)、“史证”(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在学术浮躁年代里倡导文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作者:中心成立后将开展哪些重点研究?
李遇春:中心积极参与以刘醒龙为代表的湖北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坚持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层面的立体式研究模式,紧密联系湖北作家和全国知名当代作家、对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新时期文艺发展新方向,为推进刘醒龙整体研究、繁荣湖北地方文学事业和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中心还将注重挖掘湖北文坛和当代文坛新锐作家的研究,重点扶持文坛新秀,将不定期开展青年作家的专题讨论会,让更多的年轻作家能够像刘醒龙当年那样崭露头角,成就辉煌。
与此同时,中心还将积极申报刘醒龙文学研究、湖北文学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方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对刘醒龙的各体文学创作以及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展开深入研究,定期编辑出版《新文学评论》季刊,及时反映刘醒龙研究、湖北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动向。中心将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为中国作协和湖北省、武汉市宣传部门建言献策,大力加强与省市文联和作协的学术合作,为繁荣当代中国和湖北地方文学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