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人民群众是完成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主体。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系统功能最大化可能而且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最持久、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系统价值观促使要素功能最大化和产生系统向心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的引领,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中国精神不但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正能量和最大限度地汇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提振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是任何人走向自我实现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传承,其“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传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永恒动力。
一、高举中国精神火炬
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精神作为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知、情、意的精神统一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是推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中国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因于此。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新阐释,认定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把高举中国精神火炬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昂扬的中国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先进思想文化建设是培育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西方对我进行“渗透”更加无孔不入,思想文化领域正成为国际范围内敌我较量的前沿阵地,中国与西方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积极培育中国精神的切入点,并且创新方式,不断加强。必须不断探索思想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加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思想文化建设活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思想文化事业发展。要转变仅仅依靠社科宣传文化部门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电、司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思想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爱岗敬业有机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有机结合起来,与科学履职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思想文化建设成为培育中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使更多的人凝聚到中国梦这面旗帜周围,给人们以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三、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素质,常常是评判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国民素质,则是评价一个国家好与坏,最直接可行的方法。一个国民素质良好的国家,引来的是数以万计慕名的游客,而一个国民素质低下的国家,就连当地的人也想摆脱自己的祖国。德国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有个比喻。他把素质和民族精神合起来比作一个洋葱头。洋葱有皮有肉,可哪是皮哪是肉呢?那对于洋葱来说皮即是肉,肉就是皮,如果把皮一层层剥掉,那也就没有肉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即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极大提高。中国精神即是在“肉”当中,也是在“皮”当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为弘扬建立中国精神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拥有一份很神圣的责任担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一个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的长期行动计划,必须充分注意到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通过学习型社会的逐渐形成并在完善的过程中,提高国民素质所采用的方式和策略。
四、凝聚动员民族力量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它生发于中国文明的传统、贯穿于现代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历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干,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成员的实践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在新的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实现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有序地发展,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精神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入手,揭示中国精神同中国梦的内在联系,进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凝聚起与时代发展相互协调一致的中国精神,对于我们所进行着的伟大事业至关重要。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凝聚动员民族力量,贵在实践,重在行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塑造民族伟大形象
中国精神对内有凝聚和动员全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中国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展示国威,壮大国威,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信心和凝聚力,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对此,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利用国际路径,依赖区域辐射全球,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通过多种文化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唤起当代中国人的奋斗拼搏精神,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我们要努力把中国精神转化为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优势,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通过塑造民族伟大形象,使中国精神成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中国精神的理念,深化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树立和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使中国精神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理念的文化符号,成为向世界传播和平福音的文化使者,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向小康社会过程中五个文明建设的形象载体和主体形象。
六、提高国际竞争力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国际竞争”,决定一国或地区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在世界上属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的排名看,中国一般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但要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然而,按IMD评价的国际竞争力分数,中国与第一名的分数差距大于与最后一名分数的差距。要赶上这些先进国家,中国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年轻而无根的美国人,由于重视美国精神的培养而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先天不足的日本人,在吸取民族精神中成长壮大;多种族、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始终高举儒家伦理的大旗而迅速崛起;曾被战争弄得遍体鳞伤的德国,正是有了坚强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才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国际地位曾一落千丈的俄罗斯,近年来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力求重振民族精神、力图重演大国雄风;只有弹丸之地的韩国,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推崇“身土不二”的韩国精神,从而成为亚洲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大风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精神增添新内容,把中国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使中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坚强保障和强劲动力。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