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下午,在窗户那一抹余晖下,一位退休教授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仔细地做着笔记。一张简单的书桌,一本日历,一杯水,两支笔(一只红色、一只黑色),一个记录本,一盏台灯,还有那副陪伴他多年的老花镜。
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主编郭文安先生。今年82岁高龄的他,坚持每天学习至少7个小时;从教58年的他,每周至少给博士生上3个小时的教育学原理课。
82岁,在很多人看来,是闲暇,是放松,享受老年的幸福。“能继续做我热爱的教育研究,很愉快;能够继续传播知识给学生,我很享受在课堂的时光。”郭文安微笑着说。
7个小时,安静、专注的每一天,知之者为乐。或许选择渐渐“隐退”,会拥有更多的快乐。“我82岁了,我没有什么很大的追求,只是希望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郭文安微笑着说。
58年,教学是最重要的,也是他做的唯一的、始终坚持的事。郭先生的58年,有着太多的曲折与不平凡。然而“平庸”是他的自我评价。“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教育学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郭文安说。
80岁,每周教学不停歇
对于郭文安先生来说,每周一次的、持续3个小时的教育学原理课,常常需要他付出很多的努力。班上约40名博士生,成为了他最大的牵挂。
早晨5点多起床,洗漱完毕后,接着是半小时的晨练,简单吃过早饭,已经将近7点半左右。带上书本和水杯,郭文安先生便从北区教职工的家里出发。短短的距离,成了已经退休的郭文安先生和学生、和华师最大的联系。
对于教学,郭文安始终认为,一个导师带几个博士生,没有一个集体活动的机会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彼此交流的平台。“我上课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学带动科研,这是最为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谈到。
在他的课堂上,没有人会迟到、没有人会缺勤。甚至在外省的学生,也会连夜赶车来听课。这是郭文安最欣慰的地方,并将这份感动化为教学的动力。“我经常不知不觉就忘记下课时间,但是学生们都愿意听,这就是我教学的最大的动力。”每学期将近5个月的课程,他安排得满满的。主讲3个月的教育学原理后,他希望能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挥空间。他会带着一大摞自己书房的教育学书籍,叫学生复印并在课堂上做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给与评价并交换意见。
郭文安要求,学生在做读书报告前两天,就要将自己的读书报告电子版发到他的邮箱。此后的两天他是很忙的,“我会翻阅资料,再根据学生的读书报告准备我的评语以及意见。”
自2005年开始,当时已73岁的郭文安,更多将自己的时间用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他说,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他最想让学生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分析实际问题是我最想让学生明白的道理。”他说。
7 小时,每日学习不松懈
“他呀,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一天到晚就在书房读书。”相伴郭文安57年的爱人吴国辉这样评价他。
步入郭文安的书房,俨然进入了一个大书库。整整齐齐的排放着的除了教育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新旧不一;还有一摞摞的学生毕业论文;还有老版的诗集等文学著作。
随意翻开其中一本,密密麻麻的是笔记。这就是郭文安除了上课时间以外,最大的消遣。“老了,没有瞌睡”是郭老师看书的“借口”。早上4点多起床看书是常有的事。每天保证至少7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似乎成了他快乐的源泉。他说,书房里的书,他都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当再读一遍时,总能发现新的东西。”
长期地伏案阅读,并没有让郭文安的身体质量有所降低。“读书是愉快,运动是放松。”每天早上,他洗漱完毕便会在小区里做几十分钟运动,然后回家吃早饭,休息一下,便开始看书,上午至少可以有3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中午午休后,精神倍增的他又开始了学习,将近4个小时。晚上是休息的时间,他不看电视,不上网,牵着老伴的手在小区散散步,然后回家看看当日的报纸便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孔孟是郭文安的偶像,他一直强调不论是教学还是学术研究,要能够在吸收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我。杜威、马尔干等西方学者的著作也是他所熟悉的。
当问及是什么让他如今能如此热情地学习时,郭文安淡淡地说:“生命不停歇,学习无止境。我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这么大年纪了,没有那些功利性的想法。我只是在学习中感觉到了一份愉快,这就是我的幸福。”
58年,投身教育不“平庸”
“我对自己的评价啊?两个字:平庸。”郭文安微笑着说。
195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文安,在老师推荐的情况下选择了教育系。在大学的学习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1956年毕业伊始,他就留在华师教育系(现更名为教育学院)担任教师。
整整57年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平庸”二字是那么的不平庸。57年来,郭文安在教学的同时,从未放弃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研究。他不仅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和自己老师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奖、吴玉章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全国十大畅销书(文教类),至今已发行整整30年。
他曾经带着一支队伍著书《国民素质调查与基础研究》;出版教师必读指导书《国民素质现状与基础教育改革》曾受到北京大学校长的重视。2009年,他负责领导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力求更新理念与内容,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需求。新版《教育学》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印刷了7次,发行17万册,深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郭文安看来,教育学家和教师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学家需要回归到教师的位置。“作为教师最根本的要求是有责任心,将教学作为一种兴趣;其次才是学问和教学方法。”他希望现代的大学教育能够更加自由、自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平庸”是一种鼓励,对于郭文安来说,他是幸福的,相濡以沫的老伴,每日相伴的学问。令他骄傲的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也走上了教学之路,一家人投身教育事业,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还有什么能是我不幸福呢?就家庭,我很快乐;就学术,我现在还在打算重新编写《教育学》的教材,计划将和谐思想、自由民主、公民教育等加入教材之中,这就是快乐。所以我很幸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