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中国精神的主体及其核心元素
作者:梅珍生     时间:2014-10-15 10:56:35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报2014-10-15

  何谓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基于历史所形成的思想共识,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保持民族自我认同的“根”和“源”。在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过程中,促使中华儿女保持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基因。

中国精神的四重主体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主体思想状况的反映。如何认定中国精神的主体,这是需要亟需理清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精神的第一重主体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中国精神就是一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历史,从普通人日常生活层面反观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生活态度、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等内容。但作为个体的中国人与集体的中国精神之间是不对称的,个体的精神如何能够代表国家精神,哪种个体或者个体的哪些精神,才能升华为国家精神?如果从单纯个体层面探寻中国精神,显然涉及到什么样的个体才有资格代表中国精神的追问。

     中国精神的第二重主体集中体现和凝结在给这个时代发展变化予以深刻影响的伟大历史人物或群体身上,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其精神追求更有资格作为中国精神的杰出代表。与此相类似,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对中国精神的认定成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图景。他们更多地发掘传统思想资源中符合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内容,从静态地传世精神中寻找中国精神的基本元素。

     中国精神的第三重主体就是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的“中国”当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它自身具有精神要素,像个体一样表现自己的精神特征。在当下,作为国家范畴的“中国”的精神无疑是占统治地位的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将中国当作一个有机体,无疑是把中国精神放入世界文明史的整体格局中来衡定的。正是在这种辨异的过程中,使中国精神的价值得以挺立起来。

     中国精神的第四重主体是指中华民族。这往往是人们定义中国精神所依存的主体。这种观点就是将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等同起来。我们谈论中国精神一定离不开绵延数千年并沉淀于中国人民血液之中的那些隐性的精神力量,但是中国精神还必需反映当代人的心声与愿望,必需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目标。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华民族既有历史演进的特征,又在当代国际社会里所具有身份标识的意义。我们谈论“中华民族”概念时,其重心必须放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与当代的“中国”概念才具有等同的意义。

     从中国精神的主体认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神涵盖了中国人的个体精神的集合、作为政治性概念的国家精神,以及作为民族精神聚合的中国精神。在我们表达中国精神的时候,就内在地包括了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精神气质、心理结构等众多的内容。中国精神是由个体-民族-国家三个层面复合体所抽象而来的主体精神发展与呈现。

中国精神具有标识种族特性的认识意义。中国精神的基本元素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生成,并在当下的社会实践中呈现出来。因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基因。中国精神既来自于民族精神,又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赋予新的元素。

中国精神的五个元素

中国精神的核心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精神第一个鲜明的中国元素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反映了人与国家的典型关系。爱国主义体现的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客观精神,也标识了个体的人格精神。爱国是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的主体是个人人格,反映了个体对于国家情感的依恋、政治的依恋与文化传统的皈依。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基因体现在每个中国人身上,它传承了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意识,以及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始终表现出了对于投降主义的超越性,根植于在个体心灵深处。正是这种共同的民族意识,才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在贫弱中自强、自立。

     中国精神第二个鲜明的中国元素是高扬人与人之间独立的大丈夫人格。大丈夫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人格之一。它是个体追求自由与独立的体现。它既会在面对权贵、面对外族的入侵表现鲜明,也会在面对各种传统习俗的羁绊中表现出来。历代儒家所高扬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是如此。大丈夫人格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激励着众多的志士仁人。他们面对强权,毫不畏惧,抗争不屈,集中地表现了大丈夫人格。如在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情况下,东汉士人,明末东林党人,宋代的岳飞、文天祥,近代的戊戌六君子等都是如此。大丈夫理想人格反映了中国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兼济天下的宏大精神气魄。

     中国精神第三个中国元素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古代文化元典《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写照。它积淀在民族心理结构中,形成了包括“愚公移山”、“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奋斗不息的精神母题和基因,无数个无名个体的自强不息行为照映出民族精神的强音。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为既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壮志,又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民胞物与的共生情怀。这种既奋斗又和谐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等民族精神的基本信念。

     中国精神第四个元素是作为反映集体性主体意识为中国实践所独有,与当下的时代精神有所重叠。在长期革命斗争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精神性内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雷锋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廉洁奉公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拼图共同构筑了中国精神。它们固然是一个地域、一个行业、特定个体的精神,但它们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标识性意义,是中国社会实践所独有,最具有中国特色。它体现了当代实践与中国精神的互动。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当代中国精神其本质上是实践精神、客观精神和历史能动精神的有机统一。

     中国精神的第五个元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体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梁启超曾经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6-7页)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质,这种特质是将自己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而这些特质中,国族精神的差异起着主导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在普遍性精神与地域性精神呈现为差异与融合的二律背反中,必然要体现出时代精神的开放性。但是,在开放交融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依然要保持自己是“精、气、神”。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精神气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建构、形成中国精神尤其重要。

     总之,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自觉的塑造的结果。它以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建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成就了自己文化的整体高度。在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它通过积极吸收一切人类优秀精神成果,使自己充分展示出世界性的精神品格。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办公室电话: 027-86783511(传真)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路165号
湖北天空网电话:027-86792493    网址:http://www.hbsky.cn
Copying Right 2012 鄂ICP备05001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