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党中央对长江流域开发极为重视。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2年底李克强同志在江西九江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先沿海兴旺起来、再沿江加快发展,梯度推进,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根据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正在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而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实施“两圈两带”总体布局。当前应将汉江流域明确纳入到长江经济带中,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中的特殊作用。
一、将汉江水道、江汉运河纳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体系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3/4以上在湖北。汉江不仅是湖北的“母亲河”,也是中西部多个省份通江达海的通道。历史上,陕、豫、川、鄂边区的联系就很紧密。现在,与沿海对接、对外开放,除了靠陇海铁路,就是通过汉江通道走长江水道至上海。河南南阳和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的货流主要或相当大部分是与湖北相通,经襄阳进入长江。特别是北煤南运、西油东送以及南货北运、南水北调等,汉江是传输带,起着中国腹地全方位开发的枢纽作用。如果说长江干流贯穿东、中、西三大地带,而汉江则连结着华中、中原、西北、西南四大经济区。在这片广大区域中,它是唯一的东西向经济走廊。同时,在长江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相距近千公里的南北区间内,汉江也是中间仅有的一条经济走廊,汉江流域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要。要充分发挥汉江水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航道、港口建设,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联运。
江汉运河也称“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重大项目,为全国规划的20条水运主通道之一。全长67公里,进口位于长江中游荆州市龙洲垸,途经荆门市沙洋县,在潜江市高石碑镇汇入汉江。其功能主要是保证调水,同时沟通长江和汉江航运,使行船里程缩短约680公里,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预计2014年建成通水。届时长江、汉江、江汉运河三条高等级航道将全面联网,形成环绕江汉平原的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千吨级航道里程将突破1500公里。
在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部署中,应将汉江水道、江汉运河纳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体系,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和产业布局方面给予倾斜,合理布局汉江、江汉运河港口,对重要港口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要加快建设潜江港兴隆、泽口、红旗港区,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围绕江汉运河开发新的经济带、经济圈
江汉运河的建成,其功能应不仅限于引水、航运,沿线荆州、荆门、潜江还可以利用这条人工水道联手开发出新的经济带、经济圈。荆州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荆门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潜江属武汉城市圈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江汉运河的建成将三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湖北“两圈两带”战略在此交汇融合,三市可以共建“江汉运河经济带”,打造“环长湖经济圈”,共同推进江汉平原的振兴崛起。
一是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在发挥水运优势的同时,要尽快改善陆路交通条件,特别是要改变江汉平原腹地无货运铁路的状况。加快武汉至潜江城际铁路、长荆线天门至潜江货运铁路及潜江货运铁路连接荆岳线的建设,构建江汉平原铁路客货运网络体系。同时,加快启动天门潜江“汉江大桥”工程,推进潜杨线升级改造和潜石高速、潜枣高速、随岳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密公路网和过江通道,为江汉平原的“经济圈”打牢“交通圈”。
二是开发环长湖盐卤资源。以长湖为中心的潜江、荆门、荆州都有丰富的盐卤资源,其中仅潜江就拥有7900亿吨岩盐储量(相当于“盐都”自贡市的20-30倍)、227亿立方米卤水资源。利用国家批准三市共建“荆州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协调推进中石化在此建设国家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兵器集团建设国家盐卤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潜江为龙头的国家现代盐化工基地。
三是建立环长湖水稻基地。针对国家粮食供需结构中水稻供应偏紧的状况,国家要加大环长湖的荆州、荆门、潜江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尽快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汉江流域主产县粮食生产、中低产田改造、粮食精深加工、大型农机具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农机燃油补贴、粮种补贴、化肥补贴等,促进粮食生产良性循环,让富饶的江汉平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培育新的节点城市。相对于荆州、荆门,潜江实力较弱,应重点扶持。潜江既处于汉江下游、江汉运河下游,又处在兴隆水利枢纽以下江段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支持潜江按大城市规模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油城、化工城、家具城和国家甲壳素示范基地,早日建成沟通“两江”、融合“两圈”的中心节点城市,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典范。通过与荆州、荆门的共同努力,将“江汉运河经济带”建成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桥梁,将“环长湖经济圈”建成融合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纽带。
三、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和综合开发支持的力度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因要确保丹江口“一库清水向北送”,社会上对库区和上游生态建设高度重视,但是对汉江“一江清水向东流”重视不够。汉江是湖北发展重要的经济动脉、生态绿脉、文化血脉、平安命脉。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正式调水,将打破汉江流域原先的水资源分布格局,汉江中下游每年的水资源量大大减少,对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都将产生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尽管四项治理工程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汉江下游流量减少的不利影响,但从生态上来说这只能缓解而不能恢复。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调水95亿立方米后,汉江中下游COD(化学需氧量)水环境容量的损失量为11.81万吨/年。而且,陕西启动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这最终将水资源供需矛盾集中到汉江中下游地区。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实施后,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国家应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的支持力度。
一是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应设立汉江中下游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排污口关闭改造和工业园区供排水设施建设补偿;设立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补偿资金,促进多功能生态林建设,提高汉江中下游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加大对汉江流域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包括生态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要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纳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补偿范围。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建立健全汉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补偿机制。
二是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鉴于中线调水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巨大风险,吸取国外调水的教训,建议国家设立汉江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措施。要做好“水”文章,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贯穿到水利规划、建设、治理的各环节。
三是加快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开发。争取国家加大对汉江中下游水运建设、引江济汉航运工程维护的投入。加速汉江中下游的新集、雅口、碾盘山等梯级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发挥梯级渠化整体效应,提高长江中游航道通过能力。争取建立汉江中下游内河航运建设发展基金,逐步加大统筹使用燃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干线航道和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支持建设“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与武汉新港对接,实现通江达海。
四是建立汉江流域中下游和江汉运河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汉江中下游、江汉运河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打造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管理、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联防联控联治平台,建立跨区域流域环境执法合作机制、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和信息(包括重大环境事件)通报机制,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保护需求和重点企业环境治理等实现信息共享。统筹规划交界区域内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制定汉江和江汉运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