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以“三农”共荣推动“四化”同步的鲜活典型
作者:宋亚平     时间:2014-6-23 17:38:21     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

        注:2014年5至6月间,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研究员率省社科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调研组先后两次到随州市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走访农户、同镇村干部交流,对吉祥寺村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和市场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细致考察,并结合他多年来从事“三农”问题的实践和研究,亲笔疾书,连夜写下了这篇调研报告。该报告通过《要文摘报》报送省委主要领导后,得到充分肯定,获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重要批示。


                                                                 以“三农”共荣推动“四化”同步的鲜活典型
                              湖北省社科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调研组
  
        当前,不少地方的农村正面临痛苦的嬗变。如生产要素流失;耕地广种薄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凋敝;老人、儿童、妇女“三留守”情况严重;集体经济空洞化,村委会和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下降等等,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值此“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艰难时刻,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广大群众牢固坚持以农为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埋头若干30多年,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巨大的香菇产业集群,让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一跃而成为了驰名世界的“中国香菇之乡”。农业生产的繁荣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群众的富裕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三农”共荣的良性循环,而且还强劲地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可以说,吉祥寺村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业绩,给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展示了一个极具复制价值的鲜活典型。

                                                                           一、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良性互动

  吉祥寺村原本是一个区位地理十分偏僻闭塞而资源禀赋又毫无特色可言的丘陵农村,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耕地面积仅为3028亩,户籍人口却高达3619人,人均不到1亩田。过去,这里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玉米与水稻,全年的收成好坏,既要人努力,亦靠天帮忙。由于基础太薄弱,业态极平凡,找不到可资“雕塑”的潜质和可供“炒作”的题材,故一直难入有关资源配置部门和媒体宣传单位的“法眼”,以致数十年来这里几乎成了被政府各项涉农资金与优惠政策“遗忘了的角落”。

  然而“天道酬勤”。务实的吉祥寺村人牢牢抓住开放初期华中农学院杨新美教授下乡进行香菇良种选育及其新法栽培示范这一历史机遇,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本地到外埠,从中国到世界,硬是将“铁杵”磨成了“绣花针”,把“中南地区最大香菇集散地”这面金字招牌挂在了中外菇商们的心中。2013年,以吉祥寺村为中心的香菇产业集群在三里岗镇岿然屹立、气势如虹,交易量达到4万吨,占据了随州香菇市场70%的份额,为湖北省食用菌出口总量的34.1%,交易额超过1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08亿美元。市场遍布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买全国、卖世界”不再是过去表述情怀的豪迈口号,而是吉祥寺村人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真实写照。

  香菇产业的茁壮成长和辐射带动,使得广大农民的快速、持续增收具有了坚实保障。在吉祥寺村,平均每户种菇数量约在5000袋左右,同时兼业其他生产活动。我们随机抽访了4家既种菇、贩菇又从事香菇加工的农户,年收入大约都在15—20万元左右。村民谢传宝属于只种菇、贩菇但不加工的菇农,常年种植香菇4000袋,另有4亩多承包地,农忙季节种田,农闲之时贩菇。老伴在隔壁菇商的加工厂打短工,一年下来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上。吉祥寺全村共859户、3619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500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979元多出一倍。由于就业机会很多,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该村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农民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愿意亦可以通过剪“香菇脚”赚点零花钱。就连残疾人也能“才尽其用”,如47岁的聋哑人张守纪每天都有菇商请他去看门扫地,包供三餐,有酒有肉之外,还派发30元现金。

  农业生产的繁荣昌盛,也为农村各项公益事业的逢勃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我省不少地方的行政村普遍负债、公益事业无钱投入、村委会与党支部软弱痪散等状态完全不同,吉祥寺村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财产收益率每年都在快速递增,2013年达到8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今年的村集体收入预计能到90万元,财政支出计划主要是硬化2公里道路,新购两台变压器,再栽60盏路灯,让全村亮化工程和美化工程升级换代。我们看到,村里建有便民综合服务站,推行网格化管理,利用“三屏互动”实现了“农事网办”。村里还聘用了26个村务协理员帮助村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办证、存取支付、购物、看小病、小矛盾化解、学技术和咨询问政“六不出村”,做到服务能找到人、诉求有人问、群众呼声能落实、群众监督有渠道“四有”。

  由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能力有手段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故党支部与村委会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威信很高。涉及到全村重大利益的不少公共事务,包括社区邻里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人们都能够自觉接受村干部的统一领导与公正协调。2007年,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直接组织下,吸引民间资本3.5亿元,分三期高起点地规划与建设“吉祥寺村农民新居”,新建两层小楼305栋。农民新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街道宽绰,绿树成荫。一到傍晚,村文化广场上旋律跌宕起伏,不绝于耳,欢乐的广场舞吸引了众多村里的中年人和小媳妇。根据我们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干群关系融洽,村民和谐相处,大家幸福快乐,从未出现过严重的社会治安案件。

                                                                               二、工业、城镇、信息、农业“四化”同步

  我们先后两次深入到吉祥寺村调研,走村串户,耳闻目睹,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三农”共荣所产生的正能量不仅仅只是挽救了农业的衰败、农民的贫困与农村的凋零,并且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农村生产要素“一江春水”朝城镇流淌的格局,开始吸引着来自城镇的各种发展元素,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统筹城乡一体的进程和工业、城镇、信息、农业“四化”的同步。

  通过几十年的克难奋进,吉祥寺村的经济基础与市场地位已经成为投资者公认的优势资源。2013年,三里岗镇政府在村里筹建香菇产业园,不费吹灰之力便招得企业10家,引资额达2.98亿元。其中,随县香菇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专用设备生产基地,生产筛菇机、选菇台、蒸汽抹面机、烘干机等专用设备,供各地食用菌生产企业。随州天丰食品有限公司则是从事食用菌产品的包装纸箱、胶带、塑料内袋的加工、销售,产品对本地及周边县市区生产加工食用菌产品企业供不应求。裕国、中兴、银兆、三岗、品源等8家香菇自营出口企业已先后跻身省出口创汇先进行列。品源公司以香菇为主专营农副产品出口,其品牌“楚品源”是随县首个全国同类注册商标。“大洪山”、“楚风”、“财牌”、“银兆”、“永光”等品牌获原产地标记保护认证;“财牌”、“双鹰”获美国FDA认证。三里岗镇党委书记告诉我们:香菇产业园将大力发展食用菌科研、菌种生产、香菇设备制造、产品包装、冷藏储备、物流运输、市场交易等七大配套产业,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再增1亿美元以上,新增1000余人就业。

  生产要素聚集效能的不断增强,加快了吉祥寺村由传统农村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村镇转型的步伐。我们观察到,这里的市场体系“软”、“硬”兼备,不仅拥有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中国随州三里岗香菇大市场”,而且信息手段也相当先进,已经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和电视、手机、电脑的“三屏互动”,既可用于普通村民的远程教育、信息发布、民意反馈、通知公示等,更是香菇产业的信息平台,中国与世界的市场介绍、产品需求、质量分析、价格变动、技术创新等各种“情报”均可信手拈来、一目了然。由于交易多、数额大、生财快,各家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前来设点建柜,主动承揽结算与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在市场内专门安装了一排ATM机,农商行则在村里综合服务超市开通了客户终端服务系统,村民可以24小时任意进行交易结算。同时,随州市、随县农业银行通过联户担保的方式为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积极提供贷款支持,2013年累计发放贷款近亿元,至今没有发生一笔不良贷款。

  依靠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吉祥寺村不仅容纳了本村的全部劳动力,而且自2007年以来还吸引了2100多外地农民到吉祥寺村“落脚投生”、就业发财,7年间常住人口增长了60%。三里岗镇三星村的刘祥国夫妇从前经常到吉祥寺村购销香菇,恰遇2007年村里建设农民新居,便趁机把老婆孩子搬迁过来了。我们去他家参观,买的是一套210平方米的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加工。像刘祥国这样从外地来安家就业的农民,全村已有350多户。长久菌业公司的老板龚长久是京山县人,88年参加杨新美教授的培训班之后就留在吉祥寺村创办“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2012年,他的女儿、女婿从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和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感染,放弃去“北上广深”,也来到吉祥寺村与父辈并肩战斗。2013年,“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被定为“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研究推广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万吨食用菌示范企业”,除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经常到这里进行科研实习外,还吸引了韩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多次前来交流学术问题。

  现在,来自五湖四海到吉祥寺村务工经商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6000人,每天大量的人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在这里汇集,给人一种车水马龙般的繁华而忙碌的感受。我们行走在村里宽敞的大道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里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镇的转型。因为这里不仅有规模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技术先进的金融结算机构、灵敏快捷的信息服务中心,而且还有几家并不算低档的商务客栈和农家山庄,甚至连县城才有的自选超市、风味餐馆、文化娱乐等设施在这里也一应俱全。可以说,凭吉祥寺村当前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经济“块头”、发展潜质与辐射能力,省内很多建制小城镇都不一定敢与其比肩。我们估计,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的话,要不了多长时间,吉祥寺村一定会成为湖北省城乡一体与“四化”同步的耀眼明星。

                                                                                          三、吉祥寺村的几点启示
    
       在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诸多典型中,吉祥寺村作为一个区位地理偏僻闭塞,资源禀赋相当贫乏,而且长时期未能享受到政府各项涉农资金的扶助,也没有巧遇过类似吴仁宝、周宝森等“能人引领”模式惠顾的小山村,为什么能够“咸鱼翻身”、脱颖而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香菇之乡”,并最终铸就今日“三农”共荣与“四化”同步的辉煌?通过深入考察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只要功夫深,农业照样出彩,在家亦能富民”
   
        无论是邻近的京山、宜城的干部,还是随县其他乡镇的群众,均异口同声地宣称:假如没有杨教授1978年带领他的研究生把三里岗作为全国第一个香菇良种选育及其新法栽培基地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恐怕就不会有吉祥寺村今天的灿烂辉煌。然而,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到,我省随州、荆门、襄阳所属县市历来就长野生香菇,纬度、气候、土壤也非常适宜人工种植。杨教授当年举办过多期培训班,学员遍及湖北各市县,但绝大部份农村或犹豫彷徨,或浅尝辄止,始终未能在激烈的PK中甩开膀臂远行,唯有三里岗镇一带特别是吉祥寺村人“笑到了最后”。不少人更是从“菇农”的起点成功走上“菇商”与“企业家”之路。其实,吉祥寺村人的秘诀就在于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管非农领域的收入多诱惑,30多年来从没有丝毫的心浮气燥与急功近利,一直是心无旁骛搞农业,持之以恒种香菇,“家家办菇场、人人当菇农”在吉祥寺村早已是年年不变、代代相传的现象。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村民都知晓“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菇奔小康”的说法。一位已经退下来了的村干部对成效是否果真如此持比较慎重的态度,认为包括种菇在内,发展任何产业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自有其困苦与艰辛。但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农业照样出彩,在家亦能富民”。老人富有哲理的总结,充分反映出吉祥寺村人对于看准了的路子便一以贯之地坚决走下去的信念张力与行为定力。

        (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是“三农”共荣的有效路径
    
        我们在充分肯定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给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必须要冷静地看到“三农”问题正在形成日趋严峻的挑战。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耕地少而农民多,指望像美国那样通过土地大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来实现现代农业的思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就算城镇化能够有效转移农村剩余人口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领域仍将是广大农村人口实现有效就业和有效增收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怎样去解决既要坚持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要实现农业昌盛、农民富裕、农村发展这一“三农”共荣的难题呢?吉祥寺村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这就是切实转变和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在吉祥寺村,传统封闭型的“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模式已经渐行渐远,农户无论栽培香菇还是种植粮食或者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分工分业,并通过市场机制使其劳动生产率得到持续最优化。我们还看到,随着分工分业的不断拓展与逐渐深化,紧密围绕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从事专门服务的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可以说,吉祥寺村从微观上看虽然还是以分散的家庭为生产单位,但从宏观上看却绝对不再是传统的小生产而已是完全专业化和社会化了的大生产。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不仅没有减少劳动力需求,反而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该村常住人口的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集体经济实力强劲,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充分说明只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农”共荣的局面和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明天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能否实现“四化”同步,核心与关键在“三农”
    
        吉祥寺村就像山林深处生长的一枝野玫瑰,完全依靠自身的绚丽色彩与独有芬香,正在向人们展现其无比强劲的生命魅力。当前,该村正在经历两个历史性的重要变迁: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工商一体化转型;二是由传统农村社会向新型村镇社区过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加粗,这里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块头”越来越壮,服务体系越来越好,辐射能力越来越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让现代城镇得以“呱呱坠地”的优质基因和发展潜质,几乎是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扶助的情况下,始终依靠以农为本,致力于“三农”共荣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就像妇女“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的道理一样,属于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成果。吉祥寺村的经验证明,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能否成功?“四化”建设能否同步?经济社会能否形成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核心与关键不在于工业经济的比重有多大和城镇化率的指标有多高,而取决于是否真正地实现了“三农”的共荣。从根本上讲,任何地方的工业化也好,城镇化也罢,如果没有农业经济的繁荣昌盛,没有农民群众的富足剩余,没有农村社会的“脱胎换骨”,你这个地方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便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即使短期内享有政府财政力量的强大支持,也很难坚持到久远。
    
     调研组成员:
    
          宋亚平 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闻中心主任、高级记者
    
          邹  光 省社科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胡琼瑶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闻中心记者
    
          李  丽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记者

版权所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办公室电话: 027-86783511(传真)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路165号
湖北天空网电话:027-86792493    网址:http://www.hbsky.cn
Copying Right 2012 鄂ICP备05001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