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章(笔名:金早),男,汉族,湖北黄陂人,1947年12月生,1963年11月参加工作,1970年10月入党。曾任过区团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事;1973年调省委组织部工作,历任干事、科长、副处长;1987年任党政干部处处长;1993年4月评为研究员;1995年12月任省劳动厅副厅长;1997年5月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评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05年9月任省社科院党组书记;2008年1月任省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2011年省社科院学术顾问。
多年来,李锦章同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党的建设和重大社会问题展开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已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著作60多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以及各部门委托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撰写咨询报告20多篇,计百余万字。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党的建设、应用经济、社会热点等问题的研究中卓有理论建树,提出了一大批有较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新建议,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一、主要科研业绩
㈠主要学术著作
1.《组织人事工作手册》,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钟书樵主编),4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
2.《干部考察工作指导》,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2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7月;
3.《地方人代会换届选举领导人工作指导》,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1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5月;
4.《干部任免工作指导》,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24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
5.《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指导》,编委,参与策划、框架设计(主编:中组部地方干部局),28万字,长春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
6.《选拔经济建设人才工作指导》,主编,主持、策划、组稿并统稿,7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
7.《领导班子档案工作指导》,主编,主持、策划、组稿并统稿,14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9月;
8.《永恒的主题》,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主编:秦宏灿,省人事厅厅长),17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
9.《98湖北抗洪史》,副主编,参与组编(主编:刘宗发,省社科院党组书记),27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l999年11月;
10.《湖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副主编,主持、策划(笔名:金早。主编:邓剑秋,省社科院院长),28万字,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
1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百家谈》,副主编,参与策划,5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12.《湖北历史文化论集》,主编,主持、策划,32万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13.《城镇居民住房实用手册》,副主编,25万字,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
14.《湖北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的认识与实践》,副主编,主持、策划(主编:刘宗发),13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
15.《稳定湖北低生育水平的对策研究》,副主编,参与策划,3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
16.《澳门古今》,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主编:柳亚东,省直机关工委书记),19万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17.《2002-2003年度社会发展蓝皮书》,主编,主持、策划,2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
18.《荆楚神韵》,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15万字,崇文书局出版,2003年5月;
19.《纵横湖北(中文版)》,副主编,策划、组稿(主编: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12万字,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20.《纵横湖北(英文版)》副主编,策划、组编(主编: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12万字,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21.《2005年湖北发展黄皮书“和谐湖北卷”》,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
22.《2005年湖北发展黄皮书“县域经济卷”》,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3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
23.《2005年湖北发展黄皮书“文化产业卷”》,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
24.《2006年湖北发展黄皮书“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
2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百题问答》,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2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
26.《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农民工”》,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2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27.《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农民增收”》,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28.《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农村新政”》,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29.《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文化体制改革”》,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2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30.《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企业自主创新”》,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
31.《2007年湖北发展黄皮书“和谐湖北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37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
32.《2007年湖北发展黄皮书“湖北农业强省战略研究”》,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4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
33.《2008年湖北发展黄皮书“湖北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主任,主持、参与策划(主编:赵凌云,省社科院院长),49.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
34.《湖北文史》(总第84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17.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
35.《湖北文史》(总第85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17.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
36.《湖北文史》(总第86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17.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
37.《征途》,第一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主编:王树华),32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
38.《心声》,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29.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
39.《记忆》,编委会委员,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主编:祝新铭),29.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
40.《荆楚文化与湖北人文精神》,副主编,参与策划(主编:武清海),60.5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11月;
41.《湖北文史》(总第87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19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42.《湖北文史》(总第88辑),主编,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22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
43.《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黄石》,编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主任:郭远东,黄石市政协主席),24.8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
44.《荆楚百件馆藏瑰宝》,编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编委会主任:王生铁),15.7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45.《荆楚百位著名将领》,编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编委会主任:王生铁),20.9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46.《荆楚百个中华之最》,编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编委会主任:王生铁),18.5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47.《荆楚百处古代建筑》,编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编委会主任:王生铁),18.5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48.《湖北文史》(总第89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22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
49.《花开盛世》(大型字画集),第一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主编:李佑才,省政协副主席),21.5印张,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
50.《荆楚文化与湖北旅游》,副主编,参与策划(主编:武清海),6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
51.《赤子情怀》,第一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主编:李宗柏,省政协副副主席),27.9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
52.《骄子足迹》,第一副主编,主持、策划、组编并统稿,31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
53.《楚凤舞神州》(大型字画集),组委会副主任,参与策划(主编:杨斌庆、汪大华,134幅字画),9个印张,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
54.《湖北文史》(总第90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24.4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
55.《辛亥首义新编》(上集),副主编,主持、策划(主编:王树华),3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
56.《辛亥首义新编》(下集),副主编,主持、策划(主编:王树华),3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
57.《中山舰》(大型历史图片集),副主编,主持、策划(主编:王树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
58.《湖北文史》(总第91辑),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2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
59.《荆楚文化百问》,编委会副主任,主持、策划(主编:王生铁),3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11月;
60.《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副主编,参与策划(主编:武清海),53.7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
㈡主要研究课题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主要有:
1.加快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999年至2002年);
2.干部考察工作研究(省科委重点软科学课题项目,1991—1992年);
3.汉货的市场发育和湖北的精品战略(省科委重点科技项目,1998年至2000年);
4.湖北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探索(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2年起):
5.湖北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托课题,1999年至2001年);
6.三代领导人论“为人民服务”(省人事厅委托课题,1998年至1999年):
7.澳门的历史变迁(省委宣传部部委托课题,1997年至1999年);
8.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省直房改办委托课题,1996年至1998年);
9.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省妇联委托课题,2000—2001年);
10.湖北城镇居民计划生育问题研究(省计生委委托课题,2000年至2001年);
11.武汉市洪山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洪山区委托课题,2002年);
12.社会体制问题研究(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2005年);
13.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省教育厅委托课题,2005年);
14.和谐湖北问题研究(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2005年);
15.创新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湖北省电视台,2006年);
16.湖北江浙经济区域基础发展比较(湖北省科技厅,2008年)。
㈢主要学术论文
1.加强对一把手的选拔和培养,0.3万字,《领导工作研究》,1990年第5期;
2.关于县市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思考,0.3万字,《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11期;
3.全面准确地理解“德才兼备”的标准,0.6万字,1991年被录编进中国人事出版社的《人事工作实用手册》;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努力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和水平,0.6万字,同上;
5.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好方法——谈“双推双考”,0.3万字,《湖北日报》,1995年10月;
6.开发“山水石”,发展大旅游,0.4万字,《要文摘报》1998年第5期;
7.建管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O.7万字,《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
8.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1.1万字,《永恒的主题》1998年第14章;
9.旅游产业应成为湖北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柱,0.5万字,《要文摘报》1998年10月;
10.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电脑网络阵地建设,0.8万字,《江汉论坛》1999年第5期,获省委宣传部“迈向新世纪,促进新发展”专题优秀论文三等奖;
11.领导干部要善于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0.4万字,《江汉论坛》1999年第4期;《湖北日报》1999年3月理论版,后被新华丛书收进邵泽华主编的大型文集《光辉的历程》,并被评为一等奖;
12.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0.4万字,《江汉论坛》l999年第2期;
13.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l.3万字,《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获省直机关工委优秀论文二等奖;
14.探索江汉平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1.1万字,《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15.抓好库区经济结构调整探索,0.5万字,《湖北经济》2001年第7期;
16.襄樊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七种方法,0.5万字,《政策》2000年第4期;
17.襄樊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八条经验,0.4万字,《要文摘报》2000年第4期;
18.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新探,0.5万字;《江汉论坛》2002年第4期;
19.少念稿子多办实事,0.4万字,《湖北日报》2002年3月21日,理论版头条;《领导工作研究》2002年第3期;
20.努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0.4万字,《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2期;
21.“两推一转”活动要注意“四个加强”,0.5万字,《领导参阅》2001年第7期;
22.与时俱进与党的思想路线,0.3万字,《湖北宣传》第9期,《湖北日报》2002年7月18日理论版。
23.次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1万字,《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24.实现湖北旅游实现突破性发现的理论思考,1.25万字,《江汉论坛》2003年第9期;
25.特色旅游的学理和产业分析,0.25万字,《长江日报》2003年12月29日;
26.论邓小平的政绩观,1万字,《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
27.经济全球化与人才竞争国际化对湖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和对策,0.35万字,《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研究》崇文书局出版,2005年1月;
28.百步亭社区为何叫好,0.35万字,《湖北日报》2007年5月18日;
29.社区机制创新新在哪里,0.35万字,《湖北日报》2007年5月20日;
30.百步亭模式该如何推广,0.35万字,《湖北日报》2007年5月21日;
31.百步亭和谐社区有“四好”,0.4万字,《光明日报》2007年6月9日。
㈣主要咨询报告
1.襄樊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七种方法,0.4万字,《要文摘报》2001年第4期,缪合林部长批示;
2.抓好结构调整振兴库区经济,0.4万字,《要文摘报》2001年第12期,蒋祝平书记批示;
3.开拓市场的成功范例,0.5万字,《要文摘报》2002年第22期,邓道坤副书记、韩忠学副省长批示;
4.努力把汉派服装产业做大做强,0.4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28期,苏晓云、周坚卫、韩忠学副省长,罗清泉书记、李宪生市长、李涛副市长批示;
5.塑造政府诚信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咸宁市咸安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成功实践,O.5万字,《要文摘报》2002年第33期,俞正声书记批示,《决策参考》转载;
6.建设“水上洪山”促进武汉建成生态城市,0.4万字,《要文摘报》2002年第36期,韩忠学副省长批示;
7.建议把襄樊建成我省的“辅”核心城市,0.3万字,《要文摘报》2002年第38期,周坚卫副省长批示;
8.要高度警惕“十五”期间人口出现反弹,0.5万字,《要文摘报》2002年第44期,邓道坤副书记、张国光省长、王少阶副省长批示,《鄂政阅》第20期转载;
9.把黄冈“红色旅游”打造成特色旅游名牌,0.48万字,《要文摘报》2003年第34期,刘友凡副省长批示;
10.科学治理江汉平原农村卫生环境的思考与建议,0.5万字,《要文摘报》2003年第39期,邓道坤副书记、刘友凡、蒋超良副省长批示;
11.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国有老企业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0.5万字,《要文摘报》2004年第22期,俞正声书记、任世茂副省长批示;
12.国有老企业要打好改革改制的主动仗,0.5万字,《要文摘报》2004年第25期,任世茂副省长批示;
13.关于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0.4万字,《要文摘报》2005年第3期;
14.湖北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0.6万字,《要文摘报》2005年第24期;
15.我省技术工人队伍的短缺现状及对策研究,0.6万字,《要文摘报》2005年第31期,任世茂副省长批示;
16.解决老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必须需要新对策,0.5万字,《要文摘报》2005年第36期,俞正声书记、刘友凡副省长批示;
17.一个民营企业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0.5万字,《要文摘报》2006年第11期,俞正声书记批示;
18.如何建立水库移民的长效机制,1万字,《要文摘报》2006年第27期,罗清泉书记、杨永良副书记、李春明副省长批示;
19.百步亭和谐社区为什么被叫好,0.45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7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批示;
20.百步亭和谐社区机制创新新在哪里,0.45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8期;
21.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如何推广,0.45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9期;
22.百步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真经”,0.54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15期,杨松副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批示;
23.一个“国贫县”是怎么改善民生的,0.7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18期,刘友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批示,《内部参阅》2007年第33期、《鄂政阅》2007年第29号转发;
24.促进我省由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新跨越,0.5万字,《要文摘报》2007年第20期,王生铁副主席、刘友凡副省长批示。
25.推荐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好典型,0.5万字,《要文摘报》2008年第3期,李鸿忠省长批示,《鄂政阅》[2008]3号转发。
26.大山深处出现了一个“湖北第一镇”,0.6万字,《要文摘报》2008年第4期,李鸿忠省长、杨松副书记批示,《内容参阅》[2008]第7期、《鄂政阅》[2008]4号转发。
27.打造鄂西南最大最强的专业市场,0.5万字,《要文摘报》2008年第5期,罗清泉书记、李鸿忠省长批示,《内部参阅》[2008]第33期、《鄂政阅》[2008]31号转发。
28.关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一些提法的建议,0.45万字,《要文摘报》2008年第7期,李春明副省长批示。
29.尽快解决我省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0.6万字,《要文摘报》2008年第25期,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苏晓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批示。
二、主要学术成就和影响
㈠突出以党的建设为研究重点,对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锦章同志曾长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并任党政干部处处长多年。在实际工作中,他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并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积极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努力探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班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987年至1992年,他先后主持编著了《组织人事工作手册》、《干部考察工作指导》、《干部任免工作指导》等“五导一册”,其发行量都在1—3万册,《考察》、《任免》、《换届》指导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干部考察工作指导》一书为我国第一部干部考察专著,时任中组部部长陈野苹同志专门为该书题词:“加强干部考察工作理论研究,努力实现干部考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并于l990年6月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单位组成的评委会评为全国第二届党建读物最佳奖。《组织人事工作手册》获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干部任免工作指导》一书被评为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提名奖。他参加了中组部《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指导》一书的编著工作,承担了该《指导》的框架设计并任编委。这些书,对全省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为推进我省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他结合工作的实践,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先后在《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关于提高我省后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的建议”、“建管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等系列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通过深入调研和总结襄樊、咸宁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先后在《政策》、《要文摘报》、《决策参考》、《宣传工作》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直接指导党建工作的实践。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后,他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先后在《江汉论坛》、《湖北日报》理论版、《党政干部论坛》上发表“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少念稿、多办实事”、“与时俱进与党的思想路线”等文章,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党建理论作出了成绩。
2、着力研究应用经济问题,为实际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的可操作性建议
李锦章同志十分注重紧密结合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积极分析研究重大现实经济问题,不断研究新课题,提出新建议。如1998年承担了省科委重点研究课题“汉货的市场发育和湖北的精品战略研究”,该项目以广义的汉货(即湖北产品)为对象,重点研究了汉货的发展历史,汉货精品的市场现状,汉货精品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被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项目的先进水平”;2000年,他承担“丹江口库区产业结构调整探索”课题,提出搞好丹江口库区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打好五张牌(“武当牌”、“丹江牌”、“中线牌”、“东风牌”、“绿色牌”),建设六大支柱(培植和建设以武当山、丹江水和恐龙化石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培植和建设以康迪和安泰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业,培植和建设以神力锻造和郧县汽配为龙头的汽车配件、培植和建设以柑桔、茶叶、蔬菜、果瓜为特色的绿色食品业,培植和建设以丹江口水库为基地的水上养殖业),做好七篇文章,这个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蒋祝平书记作了重要批示。2002年,他先后就“咸宁咸安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成功实践”、“开拓市场的成功范例”、“努力把汉派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洪山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议,都获采纳,分别被俞书记、罗书记、邓书记、韩省长等领导批示。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广泛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锦章同志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对社会热点问题高度重视和关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1999年,他倡导并首次发起组织省内一些专家学者分析和预测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学所一起,组编了我院的第一部“蓝皮书”。在此基础上,我院每年组织编写一本“蓝皮书”,对我省科学预测和及时解决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发挥了较好的作用。1998年,他和省人事厅、省委组织部一起,为了配合国家人事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学习三代领导人论为人民服务的教导,编著了《永恒的主题》,该书在全省广泛发行,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同志为该书作序。1999年,他结合澳门回归的宣传和学习需要,组织编著了《澳门古今》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澳门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发行1万余册,对于增强人们对澳门问题的认识,增强祖国统一,发挥了良好的影响。他还在计划生育、妇女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
三、主要科研管理业绩
李锦章同志承担了一定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做出了较好成:一是始终强调党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确保正确的科研方向。他提出,社科院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宣传部门,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成为坚强的马列主义阵地,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他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党性原则,在反对邪教法轮功、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纠正科研中的错误理论倾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近年来,他主持组织制订了“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办法”,提倡并积极协助有关院领导制定了“精品管理办法”、“课题管理办法”等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了“科研立院、改革兴院、开放办院、制度治院、开发富院”的办院方针的实施,促进了全院良好的科研秩序和科研氛围的形成。三是重视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为解决科研经费紧张,他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争取横向课题和资金,既服务了基层和职能部门,又解决了一部分科研人员出书、出差等方面的困难。他积极配合制订了较为科学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公正、公平的竞争共同进步,在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坚持按原则办事,促进了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努力创建文明单位。党组分工他负责文明创建和机关党委的工作,他结合本院特点,提出了将文明创建和机关党建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结合”的工作思路,使我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声有色,被连续二届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并创建了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