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刚过,咸宁市社科联(院)机关的电话又跟往年一样成了热线,全市各系统、各部门打电话咨询年度“咸宁思想库”课题申报的电话响个不停,前来办公室咨询申报事项的人也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过去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社科联,近几年为何一下子就热了起来呢?咸宁思想库课题项目又是如何搅得咸宁社科研究工作风生水起的呢?
种子篇
2010年初,刚刚走马上任不久的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建华,常常陷于苦思之中:面对咸宁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机遇,社会科学工作如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呢?仅靠过去那种出出理论书、讲讲理论课的方式显然是不行的。
一天,走在上班路上的王建华,迎面逢见了咸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远鹤。王书记关切地问起王建华到任后的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可不要小看社科联,这是个出思想的地方。”这一句话,使王建华茅塞顿开。“出思想”,这不正与社科工作“思想库”、“智囊团”的职能定位高度吻合,不正是下一步我们社科工作努力的方向吗?!
王建华随即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社科工作职能转型。班子成员一致认为,社科工作理应植根于蓬勃发展的咸宁热土,联系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职能作用。
带着渐渐清晰的工作思路,王建华向时任市委书记黄楚平和时任市长任振鹤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书记市长的热心支持。
以怎样的方式推动社会科学工作与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曾经研究过企业文化的王建华,酝酿着用理念先行的办法逐步推进。翻开历史,任何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和实施,没有不是通过事先周密的谋划和统筹布局的。“预则立”,一颗思想的种子应运而生:以“预则立”为工作理念,促进社会各界对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共识和对社科工作的理解支持,调动社科界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科联职能工作深入开展。
“预则立”工作理念一经确立,市社科联着手进行大力宣传推广。王建华亲自动笔撰写了《预则立》的文章,该文先后在《湖北社会科学报》、《咸宁日报》、《学习生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后又被《人民文摘》全文转载。文章强调:世事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干事者不能不“预”;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事者不得不“预”。“凡事”须“预”,则表明“预”之普适性,适之各行各业。发挥社科工作“预”之职能,组织社科界开展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战略性研究,为“省级战略咸宁实施”而 “预”,为绿色崛起而“预”,必当获益。
为宣传社科联“预”之职能,争取社会各界对社科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市社科界第三届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党组决定制作“预则立”红瓷圆盘,赠与会议代表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既为纪念,又作工作建言,同时也以之自勉。
“预则立”犹如一颗种子在孕育,“咸宁思想库”呼之欲出。
土壤篇
种子要生根、发芽、成长,合适的土壤、养分,充足的阳光、水分,是不可或缺的。
2010年,咸宁市社科联明确提出要打造建设咸宁智库研究平台——“咸宁思想库”,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的支持下进行了积极筹备。
2011年,注定是咸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不平凡之年。2月18日,省社科院咸宁分院正式成立,与市社科联合署办公。这是咸宁社科工作向“思想库”“智囊团”迈出的重要一步。
3月28日,在“咸宁思想库”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任振鹤市长主持市长办公会第5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咸宁市年度社科重点课题研究实施办法》,同意设立“咸宁思想库”,明确“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项目是市政府主导的研究项目,并设立市级社科重点课题研究专项经费,具体委托市社科联(院)组织实施。
8月22日,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以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和应用性、对策性、可操作性的重点课题。
10月12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社科联(院)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咸宁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入库名单的通知》, 109名社科专家入选,咸宁思想库“智囊团”面世。
“预则立”理念犹如一颗思想的种子,“咸宁思想库”项目就是这颗种子的萌发。而沐浴着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爱扶持的阳光雨露,这颗种子行将茁壮成长。
耕耘篇
几年来,市社科联(院)把“咸宁思想库”这颗智慧之树苗作为重中之重,倾全力进行浇灌、培育和管理,“咸宁思想库”课题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质量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擦亮,成长为咸宁社科之林中的一棵长青树。“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成果已然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咨询决策的重要参考,“咸宁思想库”项目成为全市各部门参与的热点,成为全市社科工作者踊跃申报的知名品牌。
质量优先,打造科研品牌之干。咸宁思想库课题实行严格的立项、结项两轮评审制。2011年立项市级课题14项,2012年立项市级课题40项,2013年立项市级重点课题94项,2014年立项市级重点课题78项,2015年课题申报数达到180多项,立项课题94项。
服务中心,培植应用研究之枝。几年来,加强战略问题研究,组织邀请市内外社科专家开展“咸宁城镇化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咸宁发展战略”、“ ‘中国香城’战略规划”、“咸宁绿色崛起战略”等系列战略性课题研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连续四年把咸宁旅游发展作为立项重点,提出许多可操作性的思路对策;加强行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立项积极向市直各职能部门和县市区倾斜,联合发改、文化、经济、交通、教育部门开展专题研究,为各职能部门工作和各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长远发展,筑牢体系建设之根。在推进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在打造咸宁特色新型智库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智库体系:提升“咸宁思想库”课题质量和水平,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咸宁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建设,为咸宁特色智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完善“咸宁市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信息库”,为咸宁特色智库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机制体制建设,为咸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如果说咸宁思想库项目正成长为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葱茏蓊郁、枝繁叶茂,正源于它植根于咸宁这块沃土的滋养。
果实篇
2014年6月,一块“澡雪精神”的石刻立于温泉景区。这是咸宁市首块温泉文化理念标识,而它的提出正来自于王建华《温泉文化理念——“澡雪精神”》这项课题研究成果,这只是众多研究课题为实际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咸宁思想库”完成300多项市级课题,全部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各职能部门重点工作,涉及面广、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湖北省领导李春明、黄楚平、赵斌、甘荣坤、任振鹤和咸宁市领导李建明、丁小强、吴晖、王济民、曾国平、镇方松、闫英姿等先后就课题研究作出重要批示。
“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的效应,受到省内外领导与同行的高度关注: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充分肯定“咸宁思想库”创新的做法和成果;2013、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省社科院分院(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4年荣获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优秀课题组织奖”;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副主席曹平率十余个市社科联主要负责人,专程到咸宁了解“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广东东莞、吉林四平、贵州毕节以及湖北宜昌、孝感、荆州、鄂州、黄石等地,或来人或来函,考察“咸宁思想库”智库建设的具体做法。
2015年7月,咸宁市委书记李建明在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对社会科学工作尤其是智库建设,给予了“很有咸宁特色”的高度评价。咸宁社科工作以“咸宁思想库”建设创新为突破口,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科院咸宁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