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妇女作为历史研究对象,以民国时期的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37)为先行,但作为边缘群体,资料的不足影响了妇女在历史书写中更多发声。本世纪初,中国妇女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在海内外蓬勃展开,其中贺萧(2003)、高彦颐(2005,2009)、伊沛霞(2010)等人的大作堪称经典。大体上,中国妇女史断代研究多集中在唐、宋、明及近代,群体研究则以贞烈、才女、娼妓、职业女性四个人群最受关注,个体研究以历史上的女性精英人物为对象,社会性别视角成为观察历史的新角度。近年更推陈出新,出现妇女史与文化史、医疗史、科技史等领域相融合的趋势,如费侠莉(2006)、白馥兰(2010)等人的著作。
细化妇女史分析单位,在区域比较视野中进行本土妇女研究,是最近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另一新走向。近年,各地区的妇女史研究都有所展开,相关成果以上海为多,水平也最高,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且多以论文为主,专著少见。上海妇女史专题研究成果,有《丽人行:民国上海妇女之生活》(卓影,2004)、《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马军,2005)、《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李晓红,2008)、《空间角色与权力》(姚霏,2010)、《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姜进,2010)、《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程郁,2013)、《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陈雁,2014)、《上海沦陷区女作家服饰书写研究》(翟兴娥,2014)等多部专著。这些著述从社会性别视野,以报刊资料、口述史等为依托,考察近代上海女性的生活、工作、心态,多为妇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融合研究。上海的这些成果将区域妇女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
与上海妇女史蓬勃开展不同,湖北妇女史研究相对薄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湖北大学等妇女与性别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妇女群体现实问题,兼顾妇女史研究。其相关成果有武大铁爱花的《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秩序、规范与女性生活》(2011)、湖大宋瑞芝《中国妇女文化通览》(1995)等,但多是妇女史通论性和专题性研究,基本不涉及湖北区域女性的研究。
目前,湖北尚无类似上海的妇女专志,以湖北妇女为研究对象的著述也仅《湖北妇女运动史资料》(1-5期)一种,收录有数位近代湖北杰出革命女性。另外,袁继成《武汉黄埔女兵》(2014)考察了武汉黄埔军校的女性革命者,其中传主不限于湖北籍。刘筱红主编的《巾帼英雄——中国近百年来杰出的革命女性》(1996)也收录有几位湖北籍革命女性。革命女性研究是湖北妇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关学术论文则有孙丽、毛传清《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湖北妇女运动初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20卷2期)、李芊《宜昌妇女抗战的历史作用》(《三峡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汪盛富《抗战时期鄂东妇女的对敌斗争》(《黄冈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等数篇,对不同革命时期的湖北妇女运动进行了具体考察。周军《1927 年武汉妇女裸体游行的传闻与宣传战》(《历史教学》2009年第24期)则别辟蹊径,以北伐赤都武汉的革命女性为切入点,考察了这一时期政府的革命宣传策略,揭示了赤都女性革命热情高涨的背景因素。
此外,学界对历史上湖北女性的作品、地位、观念、健康等问题也有所关注,其中宋致新《长江流域女性文学》对先秦两汉荆楚女性文学进行了考察。龙静云《湖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00-2000》,从经济、政治、教育、家庭等八个方面,揭示湖北妇女社会地位在百年间的发展态势。青年学者对女性生活史探索性研究也已展开,如潘大礼关于晚清武昌府妇女守节的系列论文,李丛娜对1950年代湖北妇女健康事业探析等。而在个体研究方面,多集中在花木兰、钱六姐、王昭君及桃花夫人等精英女性身上,且进入考察视野的女性数量有限,地方一般女性研究尤为缺乏。
总体上,湖北妇女史的研究仍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虽着眼于群体,深入的区域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正逐渐展开,但相对沪穗等地而言,整体非常薄弱。同时,有限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理论陈旧问题。若从社会性别、区域比较视角研究湖北妇女,不仅能开阔湖北妇女史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将使湖北区域史研究别开生面。
三
湖北女性历史丰富多姿。神话女性中,先秦神女展现了早期荆楚文化的浪漫色彩,源起于湖北的凤在唐宋后成为中国女性的普遍标识,远安嫘祖记载见诸《史记》,麻城麻姑拜祭延续数百年。湖北文学女性群体文才不让须眉,不仅在楚辞、汉赋、唐宋诗词中留下华章,其中更有黄月英、钱六姐的机智无双,池莉、方方引领文学女鄂军,今又有钟祥余秀华在中国诗坛掀起意象诗波澜。艺术才能上,无论早期善舞的莫愁女,晚近的新舞者德龄公主,以及楚剧、汉剧、黄梅戏等女性名角,都彰显了湖北女性善歌舞的灵秀之气。
在古代性别回避制度下,女性几无参政、革命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但这并不妨碍历史上的一些湖北女性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治国理政、领军打仗的韬略。古有以和亲平息土司间争端,开明引进汉族文明的唐崖土司夫人田氏;年方十三,便率勇士数十突围夜出,搬兵解救襄阳之围的荀灌;智勇双全代父从军的黄陂木兰将军;击退朝廷镇压,留下“女儿在,女儿寨,女儿还在女儿寨”豪迈誓言的金峒覃玉仙以及以“猪吃白米人吃糠”解襄阳之困的金华小姐和乾隆时期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王聪儿。山水之广阔涵育了荆楚女儿的豪迈之气,近代辛亥首义女界亦与有功,起义军旗设计者为湖北第一位留日女性王莲,汉川张荫兰更是以弱女之身担任起义军炸弹队队长。国民革命时期,武汉黄埔军校招收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女兵,被誉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和榜样”。抗战烽火中,湖北女性以血荐轩辕,解放战争时期同样走在反独裁追求民主的前列,如徐全直、戴醒群、钱瑛等共产党妇女活动家58人得以名留《湖北通志》。
湖北女性在忠善美等伦理道德方面,也不乏其人,为国尽忠者有舒赛等,对家人行孝者有欧阳金贞等,热心社会慈善者有刘慧芳等。笔者所观湖北家谱,多谆谆强调妇女的家庭伦理,如利川夏氏谱载,“我族娶妇,有不孝翁姑,丈夫不禁者,在祠责惩,一并做罪”,“有夫之妇,听其懒惰抛露者责其夫主”。传统伦理中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传承。
妇女史方兴未艾,湖北妇女史更有深入挖掘的余地。湖北女性文化资源丰富而深厚,笔者不揣浅陋,以为今后湖北妇女史的研究,首先可从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梳理着手,按照时间脉络、生活区域,从地方文献中仔细耙梳。其次要对湖北妇女史和妇女文化进行区域性和时段性总结。湖北一方水土孕育的女性应有其不同于南北方女性的特征,晚近由于经济发展和新学传入,湖北近代女工、女市民和知识女性更多的活跃于社会,彰显其荆楚特色和时代性。然而,考察湖北妇女,不只是前述个体式和阶段性书写,最重要的还是应将妇女置于日常生活史研究视野,还湖北妇女史以血肉,对历史上湖北妇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庭、婚姻、成长、交际、工作、思想、观念及其变化都做一个全方位的论述,将她们过往的生活,鲜活的呈现出来。由于传世史料着重于表彰贤德妇人的嘉言懿行,对一般妇女生活语焉不详,利用墓志寿序、家谱、文集笔记及近代报刊、视觉画册资料,以及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方法,正成为研究近现代湖北妇女史的新的进路。上述资料综合运用,或许可将在传统书写中失声的湖北妇女史复原,从而呈现湖北区域社会史的丰富面相和多姿世界。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