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华中地区民众眼中的1936年中日关系——以《中国的一日》鄂湘皖赣文章为例
作者:王汉东     时间:2014-12-1 16:11:27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报2014-12-1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5年,日本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五省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19364月,日军进一步增兵华北,威胁平津,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华北上空,中日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政府却依旧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在这种情势下,茅盾、邹韬奋在19364月下旬发起《中国的一日》大型征文活动,通过它来反映全国各地民众抗日的要求,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作一对照;也可以向读者介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全国的黑暗面和光明面。

     《中国的一日》选定1936521极平凡的一天为中国的一日,共收录490篇文章,80万字。社会各阶层以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这一天各自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其中,《中国的一日》收录的鄂湘皖赣的文章多次提到中日关系,从这些地区民众的舆论、日常的生活以及军队的教育和训练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日关系危机四伏,战争一触即发,而且也可以观察到民众在中日危机形势下的各种行为观念与社会心理,以及对中日战争的不同立场。

      一、社会舆论

     “日军增兵华北”是鄂湘皖赣四省关注的共同话题。由于日军增兵华北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都是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521只是其中平常的一天。

     安徽蚌埠刘北辰的《逛街记》描写道,他逛街时在马路旁的贴报栏内看见有“×方借口保侨增加华北驻军”几个特大的字,随后,他手里被塞了“被压迫的群众联合起来”“武力制止华北增兵”“收复失地枪毙卖国贼”三张传单:“‘嗖’又是一张塞进手裹来,但没瞧见是那个送的”。爱国青年散发着传单,号召国民团结起来,全民族武力抵抗日军,华北事件使民众的抗日救亡情绪高涨。

     《一个中学教员》讲述了在湖北汉口的一所富家少爷上课的中学里,高中学生刘和焦与教师黑沙谈论过日军增兵华北问题:“回到房里,刚提起笔来,高中三的刘和焦来了,并且带来新文字刊物《光明》第二期和《作家》第二期,由作品和生活谈到走私与华北驻屯军”。青年学子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但教师黑沙感到,在这所中学里多数富家子弟“商女不知亡国恨”,难堪民族救亡的重任。

     另据《宜昌速写》记录:“大街小巷,茶社学校,机关,一切人的谈话并不是谈的‘中日问题’和‘胡汉民先生生死后的哀荣’。因为嘴巴与脑,都忙于闹得满城风雨的‘毒药针’事件上了!小学生们要大人们保送上学保送回来。”可见,生活中近在咫尺的“危险”牵扯着人们的神经,日军增兵华北事件在这些普通老百姓看来,更像是国家大人物应该关注的事务。

     《中国的一日》记载的是作者及其周边的社会舆论和日常生活,其中日军增兵华北事件作为鄂湘皖赣四省的主导舆论,反映出华中民众已经感受到国家危亡的逼近,安徽地区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抗日热情最为高涨。从整体上看,日军增兵华北事件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中日形势更加危急。

     二、民众生活

     民众生活最能体现时代的特点,中日关系和战争的迫近影响着时人的生活。

     《在湾沚镇》这篇文章记录了安徽宣城民众以练操的方式应对战争。在湾沚镇,教师杨筠给各保的民众上夜校,和平时不同,到了上课的时间点,却不见一个人来上课,直到八点,识字班的民众才陆续进入教室。杨筠问他们为什么迟到,民众们给出的解释是:“宣城县政府的命令,从今天开始,湾沚镇24保的民众必须早晚练操二次,保护地方。”显然,面对中日危机,地方政府不是选择消极等待,他们积极练操民兵,组织地方战斗力量,进入备战阶段。

     汉口小学生蒋贞,在爸爸所寄生活费未到,向隔壁富裕的张姆姆借钱被拒后,她在作文《告借》写道:“我见她那种装穷的样子,心里真是恨她。哥哥曾说过打起仗来,所有的钱都成了国家的,我只希望有这一天,把她每月藏进箱子里的钱都提出来才好!”蒋贞本是天真浪漫的孩子,面对生活窘迫时,直接联想到战争,这是民族存亡时期周边环境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上所示,中日危机不仅影响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行为和观念,而且深藏在民众的内心世界里,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多数民众不寄望于和平,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三、军营将士

     国家民族的存亡倚仗军队的战斗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营士兵的生活与训练状况如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危机程度。

     《兵营生活片段》这篇文章描述驻扎在江西庐山下的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每天都在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早上四点起床后进行五千公尺的晨操;上午是学课和步兵操,大队长会在课堂上就军队纪律、执行力和战斗力等问题进行训话;中午过后,部队进行勘察地形、匍锋、瞄准射击、杀敌等训练;晚上则在自习室上夜课。可见,在非常时期,紧凑而实用的训练是士兵军营生活的全部。

     《平凡的一天》记录的521湖南长沙军队的训练过程与庐山军队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长沙军队晚上进行演讲比赛。演讲题目有《这儿和东北》《民族复兴和农村教育》《我们怎样去牺牲》《未来中日战争》《青年怎样救国,亲日?中立?联俄?》《民族复兴与青年出路》等,演讲内容与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紧密相关,对唤醒军人民族意识,一致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述两地,士兵的实战演练和救亡图存思想动员,让当时的社会与民众看到了民族的生机和希望。

     四、结语

     《中国的一日》是一部抗战爆发前夕极佳的社会剪影集,它选取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了1936521这一天中国各地各阶层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中国的一日》不仅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史料。透过各篇文章中各阶层民众生活的点滴和所思所想的细节,我们不难感受到中日大战将近的气息;在这场中华民族即将直面的危机和浩劫面前,我们也隐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与国家民族浴火重生的未来——诚如茅盾先生在序文中写到的:“然而在这丑恶与圣洁,光明与黑暗交织着的‘横断面’上,我们看出了乐观,看出了希望,看出了人民大众的觉醒;因为一面固然是荒淫与无耻,然而又一面是严肃的工作!”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研究生)

版权所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办公室电话: 027-86783511(传真)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路165号
湖北天空网电话:027-86792493    网址:http://www.hbsky.cn
Copying Right 2012 鄂ICP备05001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