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史学的中国梦与史学助力中国梦
作者:路彩霞     时间:2014-8-1 15:03:44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报2014-8-1

中国是社会科学大国,史学是中国的古老学科,从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仓颉、沮诵,夏时的孔甲,殷商的尹逸起,史官们的记录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先秦至清,各朝都修前朝史,以为治世鉴戒。二十四史可以说都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成果量占比世界第一,但学界影响力并不尽人意,能在国际顶尖刊物发文,在国外会议上发声者,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梦也是中国史学复兴梦。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也面临着复兴和发展的问题。面对“科学”要求,无自己的概念、理论,长于定性,短于逻辑和定量的传统史学研究如何应对和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史学要发挥文化传承和资治通鉴作用,但今天的历史研究,从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能否实现这种功能?如何才能扬长补短,兼收并蓄,推动史学研究新发展?

  一、目前中国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史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坚守传统治史方法,唯史料论,一种是求新出奇,预设或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对西方的汉学亦步亦趋。西方他者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和发散的思维,确实令中国史学研究耳目一新,但虚无传统史学理论和方法,迷信西方理论,以中国的情况去削足适履,颇类似邯郸学步。目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便有近代化理论泛滥后的模式化之弊。如市民社会理论不适用于近代汉口,开埠口岸有自己内在演进脉络,等等反思,已在学界先行者中进行。中国史学研究的趋势不是追赶西方的脚步,而是要在夯实传统治史方法和能力基础上,从资料出发,探寻适合本土历史的理论。

  二、中国史学的自信和自强

  一方面,中国史学研究要不断自省,同时,对于新时期的大发展,我们也要有充分的自信。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自信。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因此爬梳史料,考据细节,呈现事件,探求规律,这一传统的治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仍有启发意义。从史料出发,而不是从预设的理论出发。考证史实,解释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理论归纳,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大大充实历史研究的工具箱。

  传统史学研究理论的自信。北师大瞿林东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有力的驳斥了“中国史学没有理论”这一认识误区,指出中国史学理论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历史叙事中,中国史家也在探讨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兴衰治乱等,其中有些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土史学理论的自信。近三四十年,大陆对欧美研究中国史著作的翻译激增,年轻学人和学子尤其推崇这些海外著作的新颖观点。台湾学者王晴佳认为,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在资料占有上并不比大陆学者有多少优势,但其能推陈出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虽然研究中国史,但其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常常受到中国史以外领域的启发”,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复合的知识背景,使得年轻学人在研究上有所突破成为可能。

  大陆的近代史研究经历过盲从西方的阶段,故而研究成就不足,现在尝试走出来。那么大陆学者的历史研究,如何演绎出本土化理论?这需要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视野,不做理论预设,从史料出发,关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内在理路,或传统的具体变化情况,例如桑兵尝试以本土化的“转型”理论来改变中国近现代史近代化模式化研究,实际正是破“冲击与反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模式之题,立“知识与制度转型”之义。

  三、如何实现中国史学梦

  要推动史学梦实现,需要从国家和地方,学科和学者多个层面,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齐头推进。

  1. 史学研究者的养成。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其研究生培养应以具备独立进行原创性史学研究的能力为目标,在欧美及中国港台地区,博士训练需时5-7年,而大陆,惯例是3年。前几年一些高校曾试施行硕士两年,博士可延期的学位获取制度,大概有与国际接轨之意,但现在多恢复旧制。近年在研究生培养方向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学术型研究生在缩招,技术型研究生比例提高,以历史研究而言,这项举措是恰当的,基础研究者本身就应该是少而专,原来将考研考博作为应对就业的一种缓兵之计,很多时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历史学研究生的外语学习应长抓不懈,英语是获得国外开放资料、了解国外史学发展趋势的语言工具,有利于我们的历史研究站立在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

  2. 史学资料的开放获取。占有充分的一手资料,才能做出好历史文章。在读的研究生,时间是充足的,但经济能力有限,外出查阅资料的差旅住宿支出,以及档案等的提取、复制等不菲费用,多难以承受。这两年,年轻学人和学生,多转向电子数据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随着信息时代带来而转向E考据,多量的数据库一方面为研究提供了检索的便利外,对史学基本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数据开放后,每个人都能检索到,但能从中产生问题意识,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另外,目前史学数据库建设,多是由盈利为目的,以研究者为市场的公司来完成古籍、旧报刊的电子化,研究者获取资料仍受制于经济条件和单位身份,这种情况若不改观,很难普遍推动史学研究的飞速进步。因此,寄望国家能尽快在数据建设方面,为基础研究提供财政支持。

  3. 各级社科基金资助。基金评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是应有之义,这里要强调的,是各级社科基金题目设置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社科基金与中国梦,曾有戏称,二者之间最大的关系,是基金会出现大量中国梦为主题的选题。实际则不然,基金是中长期的学术研究课题,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等基础学科的资助,中国梦是多面向的,基金课题的引导方向,绝非社科研究为中国梦做注解这么简单肤浅。

  4. 对基础研究的出版资助。作为社科大省的湖北,今年由省里专款拨出一千万出版基金。有此保障,出版社将不单纯以市场为导向,文史哲等冷门学科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或可顺利出版,湖北建设社科强省的步伐将相应加快。

  5. 社科院的史学梦。学术兴院,社科强院,和社科院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曾国藩家书有言,人生在世,唯有学问和道德是可以自主的。历史治学之道,“板凳做得十年冷,学问才能入堂室”,惟有耐得住清贫,在专业领域深耕久耘,才是实现个人立言梦的不二法门。

  余论

  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在经济学等实用学科之下,然而我们所谓的中国史学梦,并不奢望史学成为显学。历来史学总有它的地位,它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根脉,彰显着民族的智慧,承载着国人的人文情怀。史学强,社科强,表面是学术领域研究水平的问题,实际更是文化传承、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问题。同时,史学强,社科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才能更深入,更利于从根源、基础上建设地方和国家,对现实问题更有效的鉴戒,直接关涉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办公室电话: 027-86783511(传真)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路165号
湖北天空网电话:027-86792493    网址:http://www.hbsky.cn
Copying Right 2012 鄂ICP备05001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