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圈一带”战略调整提升为“两圈两带”战略,这意味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推动“两圈两带”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全面实施城市组群发展(以下简称“红河谷”组群),率先舞动汉江经济带,力争将“红河谷”组群上升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
一、将“红河谷”组群上升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的可行性
“红河谷”组群发展提升到省级层面,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开展先行先试,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应趁势而上。
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红河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交通要津和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理分布上,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依汉江毗邻而立,三地两两相连。“红河谷”区域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港口、机场等要素齐备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汉丹铁路纵贯南北,襄渝铁路、汉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316国道、302省道穿境而过,西武客专、老宜高速公路将陆续兴建,为“红河谷”组群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条件。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红河谷”三地同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脉结合部,同为秦巴走廊的经贸重镇,历史上曾多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巴文化在此融合,深受汉水文化滋养,习俗相近、文化相通、风土民情一脉相承,在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红河谷”组群发展已经成为三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地城镇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目前,“红河谷”三地总人口约164万人(老河口53万、谷城59万、丹江口52万),城市人口约70万人(老河口约30万、谷城约20万、丹江口约20万)。根据湖北省“十二五”城镇人口发展规划,未来十年,“红河谷”组群可望发展成为100万人的大型组合型城市。
有着雄厚的经济支撑。目前,“红河谷”三地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老河口市已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从经济总量看,“红河谷”三地齐头并进。2013年,“红河谷”三地GDP总量为622亿元,其中老河口市240亿元,谷城县251亿元,丹江口市131亿元。到“十二五”末,老河口市、谷城县GDP均将突破350亿元,丹江口市将突破215亿元,三地经济总量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从经济结构上看,“红河谷”三地工业占比相当,均在50%以上。其中老河口市工业比重52.8%,谷城县为59.4%,丹江口市为51.7%,产业基础较为扎实;从工业体系看,“红河谷”三地产业相近,优势互补。老河口市已形成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三大支柱产业,谷城县的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轻工、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较大,丹江口市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冶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同时,三地都把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方向。谷城县、老河口市分别创建了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国家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丹江口市的生态经济近年来也得到较快发展;从自然资源看,“红河谷”三地都拥有很好的生态资源。分别依托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王甫洲、梨花湖、薤山、南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红河谷”组群建设试验区,可整合三地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整合打造能源示范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千亿级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基地、鄂西北生态旅游及休闲养生基地等“六大基地”,将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有着宽广的城市平台。目前,老河口城市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谷城15平方公里,丹江口25.4平方公里,“红河谷”三地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已超过70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末,老河口、谷城两个县市将分别新增产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河谷大桥是连接老河口与谷城的重要跨汉江大桥,已于2014年元月开工建设,大桥建成后将有利于促进河谷两地加速融合、一体发展。预计到2016年,河谷两地将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为86平方公里的组合城市,加上丹江口市,将初步形成12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同时,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地辖区版图面积6707平方公里,目前城镇化水平均在50%左右,按照我国城市化总体目标,支持“红河谷”城市组群先行先试,可以很快在鄂西北再崛起一座大型汉江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新的城市增长极。
有着宝贵的实践基础。2013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河谷组群发展的意见》,河谷两地积极对接融合,实行战略共谋、资源共享、基础共建、项目共推、政策共订。一是共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一个高水准的河谷新城空间战略发展规划。二是成立襄阳市河谷组群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建立了一套高效运行的推进机制。三是策划实施了一批推进河谷组群发展的重大项目。四是在破解组群发展瓶颈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如推进河谷两地公交一体化、联合编制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河谷大桥等。五是成功召开了“红河谷”组群发展推介会。去年8月,三地在武汉正式签署了《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社科院编制的《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研究》已获省领导重要批示。“红河谷”城市群发展可望上升为省级战略,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勘察论证工作。
二、将“红河谷”城市组群上升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的建议
将“红河谷”打造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推进共建共享,实现联动发展,关键是要整合要素资源,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打造具有汉江特色的生态经济新模式。
着眼于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五个先行”。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由省政府统一组织,三地共同出资,聘请高水平团队,着眼于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编制“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规划,按照生态优先、资源承载、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并对三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级规划体系进行调整修编。同时,加大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提升站位,以先行先试的理念谋划工作、推动落实、引领发展。
二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实施交通畅达工程,依托汉十、老宜高速公路建设,对省道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河谷大桥、梨花湖环湖公路等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西武客专设站和汉丹铁路电气化改造,恢复汉丹铁路客运,构建水陆空、“铁公机”综合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红河谷”城市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加快“红河谷”三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调三地在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一体化建设,无差别化服务;做好“红河谷”组群城市信息交流工作,搭建城际、城乡信息网络,实现三地信息资源共享,打造“数字红河谷”;“红河谷”三地共同争取南水北调汉江中游生态治理工程,争取更多的国家专项资金用于汉江中游的堤防加固、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穿堤建筑物改造等,保障和支撑三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产业发展先行。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激活民间资本,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引导“红河谷”三地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国家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区域性物流、能源示范、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努力在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突破,努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四是坚持城市发展先行。围绕把“红河谷”建设成为大中型城市和汉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河谷大桥、谷城城北新区、老河口城南新区、丹江口城西新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引导三地相向发展,加快实现同城化。
五是坚持生态保护先行。引导“红河谷”三地统筹推进森林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污染整治等工程,探索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着眼于增强内生动力,探索开展“五个先试”。
一是在金融服务创新上先试。由“红河谷”三地共同组建投资公司,建立以民间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为支撑、产业资本投入和企业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企业效益和人民生活三方共赢。建议省财政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给三地分别划拨一定的建设启动资金,或借支相当的周转资金,支持“红河谷”城市群建设。同时,建立“红河谷”城市组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二是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先试。一方面,综合推进“红河谷”三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城镇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荒滩荒坡荒地开发利用等工作,统筹安排三地土地指标,优先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用地指标倾斜力度,建议省政府根据实际需要,专项支持“红河谷”城市组群启动用地指标。
三是在社会保障改革上先试。加快推动三地互动融合发展,支持“红河谷”城市组群实行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取消三地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公共交通、手机通讯等社会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门槛,支持三地群众就近就医、就学,落实三地银行通存通兑,实现“红河谷”城市圈内各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无障碍转移接续和信息对接。
四是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先试。“红河谷”三地共同制定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优惠政策,同步推行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三地农民异地进城的限制,对进城落户农民继续享有承包土地、农村宅基地、林权、种粮及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的稳定权益,并在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为加快城镇化、推进“红河谷”城市组群创造条件。
五是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先试。建议把“红河谷”区域列为生态补偿试点地区,鼓励“红河谷”三地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市”,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支持“红河谷”发展以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利用、生态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争取将“红河谷”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着眼于加强组群协作,重点强化“五个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议建立省级领导、两市推动、三地实施的“1+2+3”工作推进机制。在省级层面成立“红河谷”城市组群协调领导小组,由一名副省级领导任组长,襄阳市、十堰市各一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的主要领导为组员,并成立工作专班,扎实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
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建议省政府和襄阳、十堰两市对三地下放一定的行政审批权限,精简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对“红河谷”三地联合申报的项目,在向襄阳市、十堰市备报的同时,可以向省里直接上报,并支持优先论证、优先用地、优先上马、优先建设。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建议省委、省政府将“红河谷”组群明确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形成“东有小池镇,西有红河谷”的区域试验呼应格局。加 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创建扶持力度,加大鼓励试验区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大“退耕还林”、“退田还江”、“退二进三”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先行先试政策保障,鼓励“红河谷”组群加快发展。
四是强化项目保障。根据“红河谷”组群发展的需要,结合三地发展实际,共同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向上申报政策资金,使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争取获得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优先支持“红河谷”地区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汉江流域综合整治。支持省、襄阳市、十堰市一些重大生态、环保产业项目优先落户“红河谷”地区。省、市两级在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红河谷”地区倾斜支持。
五是强化舆论保障。建议将“红河谷”组群作为我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统一对外宣传推介,深化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对“红河谷”组群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合作前景的宣传挖掘。通过舆论造势,先声夺人,统一思想认识,吸引凝聚更多资源,形成强大气场,全面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活力。
(作者系中共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