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高新民教授在其著作《心灵哲学》中这样写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人文科学,这就是——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旨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灵的本质、心灵的特征、心灵的存在、变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心灵;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自由、独立、宁静而崇高,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过自己人之为人的一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高新民就走上了这条心灵哲学研究之路,从而成为中国最早研究心灵哲学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心灵哲学学科体系、理论架构的奠基人和建立者。至今,高新民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出版专著9部,译著5部,在国内各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专著《当代心灵哲学导论》获金岳霖学术奖,“东西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获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资助项目。
在几十年的学术探索中,高新民的研究涉及西方心灵哲学、西方哲学史、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尤以心灵哲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越。高新民凭借其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心灵哲学界公认的学科领军人物,而其熠熠生辉的师德风范更是青年学子“心灵的灯塔”。
为真理而活
为真理而活是高新民一贯秉承的学术道德原则。他认为,做学问不为升官赚钱,只求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真理的微粒”。他的这一学术品质,在促成他个人硕果累累的同时,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求学道路上的莘莘学子。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普特南在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特点时曾经说过,要陈述他在任何问题上的任何思想,最好加上时间标记,比如“我在什么时候这样说”。因为他在不停探索和进去,因此思想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高新民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现代西方心灵哲学》2010年第三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再次出版,高新民又作了修改,如“意向性”等章节的改动可以说是“另起炉灶”。高新民说,学术研究没有止境,要与时俱进,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经常予以改进,不断贡献“真理的微粒”。
教学中,高新民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术态度,砥砺学术品格。一直以来,他坚决制止学生为拿奖学金而花钱“买”文章,为发论文而“拼”文章的行为。高新民一再告诫学生,“宁要无结果的科研,不要无思想的论文”。高新民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读书,写论文只是做科研的最后一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切不能本末倒置,为写而写。耳濡目染中,学生深切领悟到了高新民老师对学术的虔诚,对真理的敬畏,并身体力行。
耐得住寂寞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高新民一直以来的读书治学精神。他倡导读书时要学会做笔记,要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寓学于思,知行结合。他认为,西方哲学研究首先要打好文本基础,要从对文本的穷尽阅读开始,如果未能完全阅读文献,就不能提笔属文,即便勉强成文,论文也经不起推敲和内行的检验,从而沦为个人对作者思想的主观臆测和私人虚构,这些都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为保证论文质量,高新民要求教研室的年轻老师和博士生在投稿前都必须先将论文交由他审阅,大家也戏称这是论文的“预审”,因为只要通过了高老师的严格审查,文章投递后往往会顺利被编辑采用。高新民对学生的这一严格要求,使学生吃了不少耕耘的苦,但也品尝到了更多收获的甜。
科研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艰苦过程,而哲学科研工作因其特殊性而更显枯燥。但高新民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科研上的时间投入,不仅寒暑假不放假,就连春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他都坚持读书。“每天6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对于高老师来说是雷打不动的。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这个必须完成。”说起对于高新民的第一印象,博士生王世鹏脱口而出。当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难以接受时,高新民表示,“科研于他而言已不是一份为稻粱谋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学者没有节假日”。针对学生和年轻老师“耐不住寂寞”“坐不住”等情况,高新民和他们定下“约定”,他表示“我每天读书时间能保证六个小时,你们比我年轻,精力更好,更应该做得到”。
为监督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高新民会不定期打电话询问学生的日常活动情况。有时早上七点他的检查会不约而至,睡梦中的学生心怀忐忑地被问“起来了没?”更是家常便饭。针对学生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而参加校园活动和学生工作的情况,高新民则规定了不影响学习投入的“红线”,他坚决制止“活动”和“学习”本末倒置现象的出现。在得知弟子高梦娇被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主席后,高新民说:“你组织能力强,我由衷为你高兴,但作为学生应一切以学习为重,这是本职工作,如果你能够保证学习投入就可以去做主席,否则就不要去。”对于考取他博士的学生,高新民也将读书时间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是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高新民所带领的团队,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都自觉养成了“潜心学术”、“以投入出成绩”的良好氛围。
最大的梦想
希望有一天学生超过自己,这是高新民最大的梦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期望是他进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点和动力,也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往。
学生在科研上取得每一点小进步,高新民都看得比自己的成就重要,为他们欢喜,给他们鼓励。教研室里年轻教师的学术论文被权威期刊《哲学研究》采用,高新民第一时间给远在美国访学的学生打电话告知喜讯,向他表示热烈祝贺,比自己发表论文更高兴。高新民一再强调:“学生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莫过于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成为老师寻求真理的同路人。”
“还记着自己有次上课走神,高老师很快就发现了,把我一顿臭骂。但是至今的哲学素养全部来源于高老师的教导。”哲学系副教授刘明海回忆道。他一直记得高新民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不喜欢与别人拉关系,但为了学生他愿意!刘明海坦言,连自己的儿子,高新民老师也都未曾找人去帮忙,但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他却依靠自己的关系和信息,去拓宽学生们的就业面。
硕士生曾自卫至今还记得一件小事。2010年9月初,他刚刚踏入校门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同学们考虑到教师节将近,就相约买了两盆花放在教研室以表对高教授的尊敬。学生们自以为颇有创意的“见面礼”非但没有得到他的表扬或是含蓄的赞同,反而遭到批评教育。高新民借此开始了对研究生的第一课:“你们学生哪有什么钱?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我们要把它拒绝在高校门外”,并向大家颁布了“禁令”,规定逢年过节学生不能以任何理由向他送礼品,如果要表达对他的谢意,他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家的科研论文和读书心得,就是将来学生们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展现自己的价值。这看似小题大做的一堂课,却传达出高新民期望学生超过自己的朴素心愿。
高新民是一位克勤克勉的学者,将做学问作为生命的乐趣、人生的事业,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充盈着真理的宝库;他是一位至真至诚至善的师者,以其高尚的师德传道授业解惑,诠释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他更是一座伟岸的心灵灯塔,照亮了学生的求学之道,指引着学生永远保持对学术的虔诚,对真理的追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