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思”与“史”的会通与创造——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其人其学
作者:张晚林     时间:2013-5-15 16:05:5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报2013-5-15

  李维武教授,1949年出生于武汉,是共和国同龄人。他的籍贯是安徽合肥,但却一直生活在湖北,可谓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思于斯。荆楚大地养育了他,他也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汗水和哲思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李维武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健章先生。在父亲的熏染与教导下,李维武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良。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曾下乡务农,进厂做工,有近10年劳动生活。期间,在努力生产劳动之余,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古今经典著作,萌生了对哲学的最初兴趣。1977年他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1978年春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学习。从那时起,他先后在武大哲学系完成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学业,相继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生的指导之下,他进入了中国哲学研究之门,并于1984年留校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近30年来,李维武取得了一系列教学与科研成就。他长期执教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哲学课程,所主持的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培养的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多人已是大学教授,在学术界显露头角。他勤于笔耕,成果颇丰,著有《中国哲学史纲》、《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与何萍教授合著)、《现代新儒家学案·徐复观学案》、《吕不韦评传》、《王充与中国文化》、《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教授合著)、《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概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徐复观》、《中国哲学的传统更新》,编有《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徐复观与中国文化》、《徐复观文集》五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不同层次奖励多项。近来,他又完成了新著《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实践论〉》,近期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维武学术研究的起始阶段,着眼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他先后以《葛洪生死、形神观初探》和《〈吕氏春秋〉思维模式研究》为题,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在博士生期间,他把研究的兴奋点转向中国现代哲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其后,他以此为生长点继续拓展和深化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著名专家。他的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这一研究肇始于其博士学位论文。在李维武看来,本体论问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中国哲学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探讨与创造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由此形成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之间的碰撞、激荡与交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时代精神与社会进程。他首创的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划分方法,已成为学界不刊之论。这篇论文不但对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形成了他日后研究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思路与问题领域,而且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哲学研究由重认识论转向重本体论、由重范畴史转向重问题史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其二,现代新儒学特别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研究。1985年,李维武承担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卷本《熊十力论著集》中的《明心篇》点校工作,这是他进入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开始。1987年秋,方克立、李锦全两位先生主持的“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宣州举行第一次会议,李维武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并承接了徐复观新儒家思想研究的任务,这是他着力研究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动因与机缘。在李维武看来,研究徐复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徐复观在现代新儒学诸子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作为熊十力的学生,不像唐君毅、牟宗三那样致力形上儒学建构,而是力图消解形而上学,开辟现代新儒学走向生活世界之路,因此研究徐复观对于探讨打通哲学本体论与中国人生活世界的联系很有意义;二是徐复观是从鄂东农村泥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现代新儒学大师,其人其学集中体现了湖北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的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徐复观对于探讨湖北文化及其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影响很有价值。1995年和2003年,李维武两度负责筹办海峡两岸徐复观学术研讨会,有力推动了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研究。

  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李维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视域往往过于狭窄,很少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界的多方面联系,很少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潮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就难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由一种外来哲学而成功地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因此,他力图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置于思潮起伏、百家争鸣的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之中,通过考察不同思潮之间的激荡、论争、影响与吸取,进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西方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这两大哲学运动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与价值关怀。他的这一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不但表现出宏大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学人的现实关怀,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及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李维武学术研究的这三部分内容,实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哲学史研究,始终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条主线,就是他多年来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所形成的方法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这一方法论在于强调哲学史研究的历史主义原则,主张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把重视“思”的哲学史研究与重视“史”的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由此以揭示中国哲学在近一百多年间的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在他看来,这一方法论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扩大了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域,使那些直接来自近现代中国文化历史大变迁的哲学问题,受到关注而成为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二是揭示了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世界的联系,关注中国思想世界的不同层面与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相互影响;三是凸显了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历史环境的联系,关注政治生活、地域文化、文化教育中的新事物新因素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的重要作用。这一哲学史方法论的运用,使得他的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不但具有独到的理论视角,而且具有极富现实意义的理论创获。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

 

版权所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办公室电话: 027-86783511(传真)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路165号
湖北天空网电话:027-86792493    网址:http://www.hbsky.cn
Copying Right 2012 鄂ICP备13008287号